很多人以为结束一段关系是以宣告分手、断联、离婚来作为标志性的终点,但皮克斯的经典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已经告诉了我们,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所以,分手、断联这些形式上的节点,都不算真正的结束一段关系。如果你努力克制住了自己的行为,却始终让自己陷在这段关系给你带来的伤害,回忆和痛苦里,那便不算真正的完结。
1987年,心理学家丹尼尔·维格纳做了一个心理实验,参与者被要求“不要想象白熊”,结果发现,人们反而会因此不自觉地反复想到白熊,且试图压抑的念头会以更高频率反弹。 因此这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为“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是指越试图压抑某个想法或情绪,它反而会越频繁、更强烈地出现在脑海中。这种现象反映出人类思维中“压抑”与“失控”的矛盾关系。
人类的大脑有两套系统,一套监测系统,一套操作系统,大脑自动检测“被禁止的念头”是否出现;而操作系统则会调用认知资源去压制这个念头。于是便导致了监控系统持续激活,反而让念头被反复强化。这就是为什么,你明明反复告诉自己要忘记他,却总是不自觉地强化了脑海中对他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失去后,你想起的,全都是对方的“好”。因为对方的好,正是你最想忘掉的东西。是那些美好的回忆,导致了失去后的痛苦。
如果对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你也不会因为失去而感到遗憾难过。坏就坏在,感情的复杂之处在于好坏交替,天使与恶魔并存。过去的美好被打破之后,你可能会因爱生恨,也可能会因为思念和追忆,忧思成疾。只要你还在因为一个人而感到困扰,还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不管是恨,是痛苦,还是愤怒,都不算关系的完结。真正的完结,是彻底的放下这个人,或者过去的这段关系,当你提起或想起时,都不再牵动你的情绪,才是真正的结束。
我们的大脑,并不善于处理“不要做什么”这种信息指令。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时期,父母总是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孩子却无所适从,甚至变本加厉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有一本书,叫做《正面管教》,书中便提到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不要做什么”,转换成“你可以做什么”的正向引导,比如把”不要爬到桌子上“,换成”你可以研究一下这个玩具”这个过程叫做”接纳-转移-代替“。
接纳:想要彻底从一段关系中走出来,首先你要做的是接纳它的美好与不美好,承认自己付出过真心,也承认真心的瞬息万变。你可以允许自己有限度的回忆,回忆过往的细节带给你的感受,允许自己的情感的发生,也允许对方的改变。通过这种“允许”,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反而可以降低思维反弹的强度。
转移:在你回忆的过程中,你可以多“插入”一些对方的不好。将对美好的追忆,转换成对他的”坏“的负面感受。当你意识到自己回忆的时间精力过长时,你也要有意识的通知自己可以做点其他事情。
代替: 你可以去学习,去工作,去听愉快的歌,去公园散步,哪怕你将自己跟他的过去写下来(但是请不要发给他)。总之,你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并要求自己去执行,来代替自己陷入沉沦。作为朋友,当你需要安慰他人时也一样,与其劝对方忘记一个人,不要难过,不要伤心,不如向她描绘一个更好的未来。告诉她,她可以去做什么。把“不要想一只白熊”,换成“可以想一只白鼠”。
真正的放下不是靠对抗,而是通过接纳与重新定义来实现。就像用手按压弹簧,越用力,反弹越猛;松开手,弹簧反而会静止。 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亲情,都是一样的原理。不要让自己长久的陷在痛苦和愤怒仇恨里。如果一段关系要结束,就说明那个人,本就不应该属于你。如果你的伴侣让你感到绝望,你可以将对方剥离出你对未来的规划,好好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提升,当你的行为决定已经完全不在意对方的时候,其实这段关系于你而言,就已经结束了。请你始终温和而坚定的,走向自己。
李思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