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上)
梁漱溟先生围绕《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将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逐一讲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翻开《论语》,看到孔子并没有讲许多理论,只是要别人去做事情。但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弟子去证实孔子的生活,也可以把《论语》零碎的东西,划归整体。这样我们可以找到孔子对待生活的十四个重要态度。
掌握了这十四个态度,基本上也就学到了《论语》的精髓。
一谓“仁”
仁是孔子最重要的观念。仁就是人原本的心,并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
二谓“乐”
乐是孔子最昭著的态度。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
三谓“讷言敏行”
孔子在做事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讷言敏行,也就是少说多做。
四谓“看自己”
什么叫做“看自己”呢?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为了我自己的兴趣或满足一个好奇心所学,为人则是存了利益目的所学。
五谓“看当下”
什么是看当下呢?所谓当下即心,看当下就是心,在心那一个地方,盯住你的心。
六谓“反宗教”
孔子是反宗教的,估计他老人家对他的儒教教宗的称号也是不喜欢的。
七谓“毋意必固我”
孔子毋意必固我的态度,其实也可以叫做“四毋”,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有四件事是从来不做的,这四件事分别是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毋意,就是别瞎猜。
毋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按固定的模式来做。
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
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八谓“非功利”
非功利的态度在《论语》上有两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做事是非功利的,他做事不问对社会有没有帮助,对他人有没有帮助。而小人往往是功利的,做任何事情想到的都是利益。
九谓“非刑罚”
《论语》中讲非刑罚的地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话是“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拿法律刑罚去治理社会,百姓只求不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礼制引导百姓,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还有归服之心。
十谓“礼乐”
礼是自然的,是天理,不是人为,不过有人为的嫌疑。
十一谓“孝悌”
孝悌同礼乐一样,都是由内部灵活、自然的心理逐渐外化,最后成为非常有势力的社会教条。
十二、十三谓“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夸弟子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简单地说就是颜回能做到不迁怒别人,知错能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什么是不迁怒呢?梁漱溟先生说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好人能更长时间发出内心的喜悦,而坏人在这方面就要少很多。但是一个好人有时也没有表现出好的状态,也有可能会出错,连孔子也怒过,骂过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所以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迁怒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别人。
十四谓“天命”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之言、畏大人。那么其中的天命指的又是什么呢?
天命是宇宙大的流行趋势,是已定的,但只有一点是未定的,就是你当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