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经常有老师带着满清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却失望而归。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学习,甚至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厌恶等情绪,不管我们怎么教,他们都好像无动于衷,这极大地伤害了我们的教学热情。为什么有学生不喜欢学习?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学习呢?
本月的晨读书目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的第一章,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Q1:为什么有学生不喜欢学习?
A: 学习需要思考。但思考是件费时费力且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大脑并不喜欢思考,相反,大脑的运作机制是帮助我们尽量不思考,通过经验来生活。因此,需要努力思考,付出大量脑力的学习,自然也就很难受到欢迎。
Thinking is slow(than seeing), effortful ( taking concentration.) and uncertain(sometimes can't produce any correct answers to a problems)
思考不易,所以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思考,而是靠记忆行事,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以前发生过的。记忆虽然并不可靠,但却能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并且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我们做一件事需要付出多大的脑力,随着长时间的练习,我们就能减少甚至无需思考,而很好地做成这件事。比如开车,很多人都能从最开始的全神贯注过渡到后来一边聊天一边开车的轻松状态。
Q2:为什么也有学生喜欢学习?
A: 思考不易,但大脑天生充满好奇心,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思考虽然痛苦,但我们却很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而太容易、或太困难得到的答案,都不能给我们这种感觉。太容易的问题让我们觉得无趣,太难的问题让我们郁闷。换而言之,只有问题的难度合适,我们才乐意思考,因为这会带给我们成就感。
Q3: 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喜欢学习?
A: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如何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是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需要四个条件:环境提供的信息(问题的已知条件)、我们已知的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足够的短时记忆容量。
* 对教学的启示:
1)从问题出发。首先,核心词是“问题”。作者提到:由于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系列答案,所以很多老师上课过于关注如何让学生知道答案,却忽略了“对问题不感兴趣或者直接获得答案”都无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事实,导致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却很差。学生需要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满足感。
2)难度合适是关键。教师有时会使用与学生相关的材料以求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引起兴趣之后给出的问题却不适合他们来解决。这种只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技巧”,对学习益处不大,因为学生一旦发现任务太难或太简单,那么由好奇引发的兴趣很容易就消失了。好奇心只能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合适的问题难度才能维持注意力。
同时,“难度合适”由于受众不同很难有统一定义,所以教师需要时常总结反思,记录学生对问题的反馈,通过长期的总结来探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适合学生的。
3)适时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如果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太难而不愿动脑,因为他们预感自己将享受不到“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满足感。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保证合适的信息提供频率。一下子给出太多的信息,尤其是学生不熟悉的信息,会让他们感到疑惑,因为读不懂题目而放大问题本身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等学生慢慢消化信息;或者借用黑板,通过提示信息来减轻起短时记忆的负担。并且,教师最好在给例子、演示之前提供背景知识,这样能保证学生带着背景知识去理解教师的示例,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是靠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教师的演示,不得要领。
4)承认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能解决的问题自然就不同,所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布置一样的作业,要求他们有一样的表现,是很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