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
一、中国哲学之重点
中国哲学的重点在道德上,因为重视生命关心生命而重视道德。
1、中国古人对知识系统没有清楚的观念,但是他们有智慧重视德行。西方人比如罗素他们重视科学和物质文明,但是谈到德行问题还是苏格拉德高明多。而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即知识,也从侧面说明德行对人的重要性
但是苏格拉底是从知识的态度来界定德行,所谓知识态度就是从概念的思考来了解德行。比如通过头脑思考先下个明确的定义,从现实感觉来举个实例是不够的,因为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例子会有意外或者例子会有两面性,不能够严谨地反映概念。无论何种德行都得先下个准确的定义为佳。苏格拉底对德行的这种知识态度,看似思考周密实际很空洞,反而有越讲越弄不懂的嫌疑。
而中国哲学对德行的理解是从实践的态度来了解的。不会把德行概念化,不会从文字上训诂。它是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来指导德行 。比如孔子的学生宰予问道孔子为何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为何不是一年,短一点行不行时,孔子回答你吃好的稻米,穿好的衣服,,心里安不安?宰予回答:安,孔子说你心安那你就随便。宰予出去后,孔子评价:这个学生不仁呀。父母去世不长时间就能心安理得地吃香喝辣享受生活,而怡然自得,这样的人良心麻木,感觉迟钝,是不具备仁德的。那么守孝的礼仪又怎能在乎遵守呢。。此处师生之间的对答没有科学根据,不是逻辑证明,而是从为人的价值,人和谐的生命出发而做的生活指导。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对“仁”这一德行的理解。
2、为什么中国人重视德行不从知识态度上讲呢?
因为中国人从根本上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来关心自己生命的。比如说夏商周三代时候,对德行的关心就是从集体的实践角度来关心的。比如氏族领袖或团体领导在统治天下时的根据就是实践的态度——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得到天命不能完全看天,更要看老百姓,老百姓的民意服不服你,就看你作为领导者自己的作为了。由此可见,中国人从开始就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生命,因而有德行的观念出现。所以中国人是从生命的层面,实践的角度来重视德行的,而不是从知识角度空谈
3、中国哲学的源头
应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开始。之前的三代可以作为哲学的文化背景。诸子百家只能从孔子开始。因为孔子是对三代文化进行反省的第一人。有了反省才有了新的观念和原则,生命才有了明确的方向
而胡适从老子讲起是无头的哲学。因为老子是与三代文化相互反面的思想,而儒家是正面的思想。只有先了解了正面思想才能了解反面。而叶水心先生虽然是从三代讲起,但是把孔子仅仅看成是三代的 骥尾,而不是三代的继承创新者,这点不对。三代可以称为“道之本统”,到孔子是“孔子传统”,朱子是“朱熹传统”,各有传承与创建
诸子百家在熊十力先生看来,诸子是就着思想家来说的,而百家指的是《周礼》里那些有专门知识的专家。但把”诸子“与”百家“看成一个意思也可以。因为孔子作为儒家,他也有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知识,也是专家。所以我们就重点放在了解诸子上。
二、先秦诸子之起源
1、诸子出于王官?诸子出于民生疾苦?
传统看法认为,诸子出于王官。意思是诸子思想的历史根源。但不是说诸子思想在王官里就有了。但是胡适却这样理解。他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于是提出诸子思想是为解决民生疾苦社会问题而产生的。这种看法其实与“诸子出于王官”看法,是五十步笑百步,实质一样,都不是诸子思想的根本渊源,或者说,都是诸子思想出现的条件,但不是根本条件。都是是诸子思想产生的缘而不是产生的因。虽然这两种说法一个是从横向角度来看,一个是从纵向角度来谈。他们都没有切中诸子思想产生的要害
诸子思想出现的顺序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其次是名家,其次是阴阳家。这六家里后两者是派生出来的。与诸子起源问题不直接相干。此处只说前四家。而这四家的思想都是针对“周文”而发的。对着周朝的这一套典章制度而发表的看法形成的思想。
2、诸子出于周礼
“周礼粲然明备”即到了周朝礼乐才内容齐全,各方面都有,而且原则分明,即完全明备。而周礼的明备,主要分成两个系列:一是亲亲,一是尊尊。亲亲指的是亲其所亲,是就家族内部的关系而说,一般指五服以内。亲亲之礼有亲疏,叫作亲亲之杀;尊尊是尊其所尊, 是就政治地位而说的。其下又分为两系,都从周天子说起:一系为王、公、侯、伯、子、男,一系为王、公、卿、大夫、士。前者属于政权可以世袭制,后者属于治权不能世袭,《春秋公羊传》“讥世卿”就是讥刺世代为卿的人。而春秋时期有“大复仇”观念就是尊重复仇,以“复仇”为大。此处复仇指的就是代表政权的公侯伯子男们夺回政权虽百世方可也。这是符合尊尊原则的,而一般人民的复仇不过五世,这是符合亲亲原则的。
遵循着亲亲尊尊两大纲目下来,周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天降也,非地出也”,而是皆本于人性,本于人情。但是春秋时期,“周文疲敝”,诸子思想的出现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对周文所保持的态度,就是诸子兴起的原因,这才是诸子起源的本质
3、四家对周礼的态度
儒家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礼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周礼没有错,失效是因为周朝执行者——贵族腐败堕落导致的。如果使得周文生命化,这套周朝的典章制度就会对社会有效。孔子让周礼生命化的方式是提出“仁”这个观念。要使礼乐真实化生命化客观有效化,那就得有“仁”这个核心价值核心意义。由此可看出儒家思想是“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他在对三代文化反省后提出“仁”这一原则,人的生命方向就确立了。于是在无数个历史艰难中,只有儒家能够担当责任,力挽狂澜,做中流砥柱。这是儒家的伟大之处
墨家是否定周文的。他很肤浅地了解周文后,提出功利主义的态度看待周文。认为周文烦杂浪费,形式化,提出“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就是注重实用,以俭约为大,忽略亲亲尊尊之礼。而亲亲尊尊不是阶级之等级,而是以才能、道德、以及孝心的亲疏来决定的。不够人文性,是墨家的缺点
道家也是否定周文的。他不是采取功利主义而是认为周文是形式主义妨碍了道家所注重的对精神心灵自由自在的追求。儒家认为周文也是本于人性人情,不完全是外在形式。道家不这样认为。道家不同于墨家的不及人文,而是过于人文,在人文之上,超过人文开出一个新境界。
法家也是否定周文的。他们的态度很实用。完全是从政治事功上着眼。儒家虽然把周文转到“仁”上,但是解决不了当时时代的问题。所以被人说成是迂阔。而法家能够顺应时代并且解决时代转型问题把社会往前推进,即顺成社会,这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都有贡献。政治上,和贵族起冲突,把封给贵族的土地变成郡县制,在经济上把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了农民才有自由。法家起初的代表人物都是实干家,行动派。商鞅就是典型。后来到了申不害,李斯韩非之等他们用道家的术来施行法,整个法就成了王的私法——“赏罚不测,喜怒不测”,法就被玩坏了。法本不坏,结果也是为人民,结果用术来中和,就把人民变成了工具,而非人。导致秦朝失败就是必然。不管怎么说。是法家出来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变,由贵族政治变为君主专制,此为进步。后来维持了两千多年,而现在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才有永久性,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