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然后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说明,有的说是拖延症,有的说是动力不足或行动力差,有的说是懒惰,还有的说是没有目标,今天我忽然明白一件事,道理明白但是做不到的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
比如,我知道对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不好,但我还是会以平均每周发一次脾气的频率对待孩子;我知道早睡早起、高能要事,但总是会在晚上磨磨唧唧搞到半夜;我知道应该先吃青蛙,做最重要的事,但在遇到有挑战的任务的时候,总是会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就是不开始......我分析过很多原因,也反思和复盘,仍然时好时坏状态不稳定。而今天阅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克服恐惧”这个部分的时候,忽然有所领悟,我的所有的知道做不到背后,不都是恐惧吗?
对孩子大吼大叫,背后是担忧她不能好好学习有个好的前途,害怕我不能给她足够安全的环境;不能早睡,是担心自己又虚度了一天,想尽量多进步一点;不能尽快开始困难的任务,是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也怕自己完成不好,拖延做不重要的事,可以让这种压力晚一点来。
远古时代的人类,最有压力的事情就是遇到大型野兽,生物本地会产生恐惧的感受,并给出直接的行动,或者是打,或者是逃。对孩子大吼是“打”,晚睡和打扫卫生是“逃”,都是出于对恐惧的反应,生物本能和潜意识,不受意识和“应该”的控制。仔细想一想,其实这些都是大脑吓唬我们的机制,需要先通过一些方法通过改变看法来改变感受,再通过行动获得自由。而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停止自责和内疚,简单而言就是换一种积极想法,避免反刍。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感知和摄取更多的信息,无疑有利于人类生存。对外界过于敏感固然更危险,但感知更多往往也更加苦恼。常言说,无知无畏,反之,多知多忧,想得越多,烦恼越多。
试着用Burns和Alice的理论来重新定义和评价一下上面几件“做不到”的事情。
1.事实:孩子写作业不专心和磨蹭;看法:这么不认真,以后一定成绩不好没有前途,我真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情绪反应和行为:大吼大叫批评指责。
调整看法:她今天可能是太累了,让她休息一会儿就好了,孩子还是很努力的,偶尔有点放松也没啥大不了的;情绪反应:平和了;行动:淡定处之,孩子自己会调整状态。
2.事实:总是不能早睡;看法:又没能早睡,身体健康又会受影响,明天开车上班肯定会困,有安全隐患,自己怎么这么不自律,可是今天还没读书呢,还没写日记呢;情绪反应:自责;行动:等一会儿再睡。
调整看法:早睡晚睡没关系,只要规律就行,中午休息一下就好;情绪反应:放松点,泡个脚再睡。
3.事实:有个文件该上报了,还没开始写,觉得很困难,需要创造一个好环境,就又收拾办公桌又整理文件,时间又过去了;看法:太不像话了,又磨蹭拖延;情绪反应:自责。
调整看法:收拾干净整齐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更快完成;没事,我会按时完成的;行动:马上开始写。
写完这几段话,心里似乎敞亮了不少,先接纳自己的恐惧和不完美,似乎是更好应对恐惧的基础。塞利格曼说,不同的解释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命状态。过去的我们总是期待改变A来改变C,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B就是看法来改变C,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家人都在纳粹集中营去世了,而他创造出了意义疗法,跨越了肉体的痛苦,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我们继承了祖先悲观与审慎的解释方式,在远古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需要如此,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那么残酷了,所以可以尽量向乐观的方向调整对事物的解释。
恐惧也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