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寒蝉鸣,秋已立”,立秋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周,按节气的分法,应该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天了,但事实恰好相反。
天气却似乎更加炎热了,这天仍然是汗如雨下,感觉不到秋天的凉意,即将到来的处暑节气也未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直到了处暑这天,正式标志着炎热的夏天结束,此后也将开始进入秋天。
但是,8月22日的处暑这天天气就会开始转凉吗?
暑难消,秋降临。
中国古代的节气按照农民的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按照24节气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农事活动的指导旨意,主要是春秋两耕和冬灌夏收等,同时还有一些保健记事的传统,例如冬至吃水饺,立春吃春饼等。
所以说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按照现代的说法,每个节气两个大致的旨意:一是在于生活作息和饮食的调整,顺当自然的同时,能够养成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身体的健康;二是在于节气的变化,提醒人们应当意识到现在正处于什么时候,和之前相比,现在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按照古人的说法,立秋和处暑都是节气,立秋则是夏季的尾声,而处暑则是夏季的结束。
昔人云:“秋燥似可治,暑病不可期”。
燥热的天气,不仅令人感到炎热难耐,还会导致燥热病等一些疾病的发生,因此,立秋这个节气的旨意就在于防病和健康。
到了处暑这个节气的时候,暑热还没有完全散去,热气依然很重,但总是会有转凉的时候的。
中国的气候可分为北方的大陆性气候和南方的海洋性气候,北方和南方气温差距较大,所以对于处暑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北方处暑后,凉风习习,秋景如画,渐渐的,气温也开始下降,蓝天也准备了一个比夏天更加湛蓝的底色,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秋高气爽,轻松愉快。
而南方处暑乃至过了处暑这个节气后,天气可能会更加炎热了,依旧还是像处暑前的样子,出现了“秋老虎”。
但无疑,这时候南方的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了,也是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的,只是转变的现象尚未完全显露。
秋天来了,秋收在望。
在中国古代,立秋和处暑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可以说从立秋起上了一个全新的季节,处暑节气的到来,就标志着炎热的夏天走进了尾声,此后也将有秋收的景象。
立秋和处暑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于农事活动的期盼,还有着深深的哲学内涵,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敏感,快节奏地调整自己的生活。
尽管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于挥霍自然节律的生活习惯也并不是件好事。
就拿眠食来说,古代依照昼夜变化的时间进行生活,天黑后则开始休息,所以有眠食这个节气,也就是晚餐前,人们吃睡都有一个定时,也不会太晚影响消化和休息。
但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很多工作事务可能都要到了晚上才能进行,因此很多人的晚餐吃得晚,对身体是不是很好,有人怀疑,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因为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眠食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法脱离其他因素去确定眠食是对身体好还是不好,唯有平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此外,古代的昼夜变化生活方式也有它的独特优点,就是符合人体的光线生物钟,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各方面的事物的开展,可以保持更好的创造力。
处暑一过,秋收在望。
古人往来有言:“暑满即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等到了处暑,就不会太热了,暑气消去,接下来的日子就会慢慢过凉爽的秋天了。
秋已立,暑难消。
难道处暑节气后不会有热天了吗?
是这样的,按照节气的划分,处暑后还会有小暑的可能,不过小暑的气温并不会像暑天时那样炎热,而是在凉快的秋天中出现的一段热天,就叫做秋老虎。
这就是我国北方和南方气候的不同之处,北方的秋天普遍会很凉爽,热天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南方的情况恰好相反,一些地区的热天仍旧会延续,即使是处暑之后。
所以处暑之后,天气不会马上凉快下来,还是会有一段时间的炎热,然而处暑之后的天气并不是继续热下去,而是会先热一阵子,再好一阵子,重复循环。
这也是古人云:“秋燥似可治,暑病不可期”。
所说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秋天是非常干燥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们和动植物的体液都会流失,对生长繁衍造成很大的伤害。
这就是我国北方和南方气候的不同之处,北方的秋天普遍会很凉爽,热天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南方的情况恰好相反,一些地区的热天仍旧会延续,即使是处暑之后。
所以处暑之后,天气不会马上凉快下来,还是会有一段时间的炎热,然而处暑之后的天气并不是继续热下去,而是会先热一阵子,再好一阵子,重复循环。
这也是古人云:“秋燥似可治,暑病不可期”。
所说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秋天是非常干燥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们和动植物的体液都会流失,对生长繁衍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以,无论是处暑后的秋燥期,还是这之后的秋老虎期,都是很重要的以防病的时刻,这个时候的人们应当注意多喝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身体的健康。
处暑过后,虽然还会有高温和干燥的天气的出现,但无疑,面前已经是秋天了。
其他相关信息
http://pdf.shoujicad.com
http://pdf.shoujicad.com/dmozzxzxs.html
http://pdf.shoujicad.com/pdfappxz.html
http://pdf.shoujicad.com/dmozzxzx/
http://pdf.shoujicad.com/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