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平平会-故事积累100:磨课中的体验与收获

昨晚,微雨淅沥,我的内心却波涛汹涌,既有期待,也夹杂着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是微课工坊的第一次“磨课”,我精心准备的《从科学到实践——构建你的情绪免疫力系统》即将接受检验。我曾以为它知识精深、方法实用,定能让探索者收获内心的平静。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意想不到的“转折”正悄然来临。

怀揣着学员收获的憧憬,我开始了说课。流畅的讲解,丰富的理论,我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知识世界里。然而,话音刚落,空气中凝固的并非我预期的赞叹,而是老师们锐利的目光和直击核心的问题:

“老师,‘情绪自动驾驶’‘情绪陷阱’……这些概念对初学者是不是太陌生了?”

“‘运动促进血清素分泌’‘阅读强化前额叶功能’……这些专业的表述,听起来像学术报告,能不能更生活化?”

“您罗列了七个日常训练方法,信息量太大了,1小时的课程,我们真的消化不了!”

一句句直白而中肯的评价,如同冰冷的溪流,瞬间浇灭了我高涨的热情,将我从自信的云端拉回现实。我引以为傲的“深度”与“专业”,此刻却变成了阻碍学习者理解的“认知负荷”。

我陷入了巨大的挣扎。一方面,我坚信自己课程内容的价值,它们是我反复推敲的结晶;另一方面,老师们站在学习者角度提出的质疑,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我的盲点。我这才意识到,日常的拆书课中吕老师为何总说我的课“太高深”——我沉醉于知识的海洋,却忽略了学习者彼岸的灯塔——他们的接收能力和学习体验。

冲突的种子在我内心萌芽,挫败感油然而生。但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深刻反思:为何我热衷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启发式”引导?为何我过分追求内容的“量”,而忽视了“质”的转化?

我仿佛回到初学者的状态,那些曾令我困惑的专业术语,带来的不是顿悟,而是无力感。我终于明白,一堂有效的课程,绝非知识的堆砌,而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连接讲者与听者的心灵,让知识在理解的彼岸闪耀光芒。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的课程,本应是点燃内心之火的启蒙,却差点变成一场让学习者疲惫不堪的负重前行。

这次磨课,成为了我课程开发生涯的重要转折。我拥抱未来的“清晰”,明确了改进方向:

概念重塑,化繁为简:运用生动比喻、鲜活故事,让“情绪自动驾驶”等概念成为易于理解的“老朋友”。

语言通俗,拉近距离: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科学原理,如将“快乐激素”比作运动的成果,将“大脑体能训练”比作多动脑筋,让科学智慧触手可及。

工具优化,聚焦核心:精心筛选出最实用、最易掌握的三个训练方法,确保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能够真正学会并运用,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场磨课,是一次痛苦而深刻的洗礼。它重塑了我的课程内容,更升华了我的教育理念。好的课程,不是把知识塞给学习者,而是为他们点亮求知的火种。

我希望我的课程,不再是冰冷专业的知识库,而是通往内心成长的温暖指引。最核心的关键,在于我能成为学习者搭建知识桥梁的工程师,帮助他们跨越认知的障碍,点燃内心成长的火焰,让他们在求知之路上,轻松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