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我以为讲的会是有关佛的故事,然而,在书的后勒上定着:《悉达多》并非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万千个人会经历的一生。看似宏大,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读一本书就像拆盲盒,通过自己的阅读,有自己的判断,知道于自己而言,这本书是好是坏。于自己而言,只要有收获,就是好作品。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掌握教权,垄断知识,享有种种特权。由此可见,他出身高贵。
他不仅出身高贵,而且长相英俊,有最好的玩伴,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聪慧好学,出类拔萃,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大家都喜欢他。但悉达多自己却不快乐。
有人会问,他都这么优秀了,还有这么多人爱他,竟然还不快乐?那不是矫情吗?!
想到三毛的一段话:“一个太过文艺的人,注定不会太快乐,心里有爱、有善良,骨子里住着孩子般的纯真,但也往往多愁善感,容易感知美好,也更容易体会悲伤,他喜欢文字,但往往也不善言辞,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到的是美景,心里升起的却是伤感?其实人的心灵是很丰富的,有时候很难去解释为什么。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株草会长在这里?讲不出什么逻辑。
悉达多这是这样一个角色,即便他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和丰富渊博的学识,他却在思考:我是谁?我在何处?有没有什么路可以通向自我?那些最初写下圣书的人在哪里?学识渊博的父亲真的生活幸福吗?……他越思考越质疑越深入,就越笃定:我一定要找到并拥有自我。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就是万事皆空。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寂灭“自我”,放空心灵,寻求宁静,在无我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