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银:#话题产品课#是训练产品感的小游戏。首先提名一款“有意思的产品”,在我的微博置顶,大家在评论里一起讨论。注意,这不是问答节目,别提问,先试用,再用你的观点来交换大家的观点,伸手党死开。本周二的话题产品是:「豌豆荚一览」。
重新梳理下,一览的悖论在于:用户使用一览的诉求是解决信息筛选的效率问题,但实际上一览所提供的订阅颗粒度+用户对信息聚合方式的认知都还停留在垂直媒体/RSS阶段,这必然导致信息过载。
反过来,如果一名用户对自身阅读需求十分明确,那么他在一览上订阅的内容会和手机上安装的app/订阅的公众号重合度十分高,这时一旦需要打发碎片时间随意浏览信息,一览的价值就会极低,因为它既不生产内容,又不能提供内容源的评论和互动,推荐也不精准。(知乎日报3.0即便用人作为筛选器也逃不出这个道理,区别在于它还会自己生产一些内容罢了)
所以归根结底,是粗颗粒度的订阅模式和碎片化场景的格格不入(桌面RSS其实也是,但好在屏幕大,信息呈现形式hold住)——一方面用户不满足于单个领域内的信息量,另一方又希望能够精准地获取别的领域的信息,这种不稳定同时又被移动所加剧了,这才是真正的场景。而单纯聚合媒体/人作为筛选器,就算推荐做得再细也毫无意义,因为不可能猜得准用户想看什么。
那怎么办?从门户网站到垂直媒体,继续细分,用更细的颗粒度撬动用户,用颗粒度本身吸引用户,这就是即刻做的。
但也有即刻没法解决的问题——用户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看什么。有多少主题是用户订阅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取消推送/订阅,然后再也不看的?肯定不少,只不过即刻更多依赖推送,所以不会像纯feeds那么棘手罢了。这也是为啥基于用户建模(推荐)不靠谱的原因,一览又不是微博脸书推特,用户行为数据太少啦,拿什么猜?
原po:
http://weibo.com/1134424202/D9yw3B95f
一览的模式有个小小的悖论在里面:用户使用一览的诉求是解决信息筛选的效率问题,但实际上一览的产品形态并不能解决,甚至反而影响了效率——因为用户普遍会订阅较多的内容,一览也是这么引导的,而真正对自身阅读需求/碎片时间管理极度明确的,反倒是对一览没需求的用户。
回复@Stove3:这和知乎日报3.0有点像,信息多了,筛选成本高了,就没啥兴趣了。说明人和媒体都不是理想的分类器/介质。
我个人不是很同意把豌豆荚比作RSS,至少对我而言,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我在reeder订阅了很多产量很高的媒体,虽然我很少看,但是这些媒体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每天扫视一遍标题,挑感兴趣的看一眼,然后mark all as read。但是这在手机上是不可能的,我根本懒得打开reeder for ios…
回复@iveyhu:重构feeds流/推荐内容有两种方式,①基于内容本身的,你说的重构feeds流可能并不适合豌豆荚,会更适合twitter/Facebook/微博这类以社交媒体,而热门推荐模块豌豆荚是有的。 ②基于每个用户的个性推荐,这个研发成本有点高,我估计豌豆荚也有在做,但短时间内肯定拿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