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锁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对于初学者,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的出个所以然。”
现在的教材编排的很好,每个单元都有略读课文,放在本单元的最后,就是对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的应用,在教授略读课文时,还是应该把握好指导的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围绕问题提要解决问题。
但仅仅阅读课本上的几篇略读课文,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向课外阅读延伸。虽然从一年级就开始引导并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班级也一直建有图书角,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没有建立起来;也有一部分同学看书比较“挑食”,只爱看故事情节有趣的、搞笑的,看完之后也无所获;还有部分同学有阅读习惯,也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态度比较敷衍,在摘抄好词佳句是,就随便挑几个一抄,看似书读了很多,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是欠佳。
这些问题,我在叶先生的笔下找到了答案:一是一开始没有养成学生严谨、认真的阅读习惯,放的太宽,缺少指导,有的同学没有了方向感,随意性就增强了,还有的同学就慢慢养成了敷衍的态度,看似在读,坚持在读,但效果不佳;二是,阅读前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及阅读后的总结梳理不够。所以好多名师都会在班级实行书目共读,每本书也都会制作相应阅读记录单,这样指导性和针对性就强了,学生也就不会在阅读时漫无目的。
读了先生的文章,再联系实际反思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总算是找到了原因,这就需要再深入学习,进而反思,最终落实到实践应用中。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指导、有章法、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