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槐花古诗五首赏读:满地槐花满树蝉,又见槐花黄满枝
很多人都喜欢郁达夫《故都的秋》,因为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的秋天。其中秾酿的笔墨,将北方的秋天写的醇厚高远,如同一杯美酒。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郁达夫写的是秋天的哪一段时间,因为从文字带给的浓重的秋意,通常会以为是深秋。但实际写的是早秋,温度在24度以上或更高,秋暑依然,秋蝉鸣叫。
1934年公历的8月17,农历的七月上旬。郁达夫在北平逗留了四天,而当时这座中国名都,在扶桑的觊觎下,风雨飘摇。郁达夫以悲凉而又唯美的心境,写下了北平令人沉醉的早秋,而现代散文形式的书写,无不是建立在传统古典的情怀上的。
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秋声,无不显示着这里有别南方的初秋之美。
那么重点,关于秋槐和槐花,他花了一个段落。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实际上这段很容易被当代人从现实中忽略,因为我们认为的槐树,是五月开白色的花,何以这里的槐树,是八月或者农历七月开花落花呢。而且落花成雨,铺得满地。早晨扫街的,将扫帚印子落在扫过槐花的路上,让郁达夫,感受早秋秋来的寂静和美。
这里说的槐树,是传统的中国槐树,正是农历七月开花,而且开的是黄色或者红色的小花,挂满树枝,随风而落,成为早秋一道风景。
国槐,就是中国槐树,在中国古代,往往是都城和街道重要的树种。
槐树长寿,高大,端庄,枝繁叶茂,周朝在宫殿门口,就有三棵槐树,供辅助帝王的三公,遮阴站立, 成为宰相高官的象征。最古老的现存的槐树,树龄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而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槐树,有一棵是唐朝种植,已经一千两百多年。
而最有名的传说,就是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在景山的槐树枝头的。
所以郁达夫时代,北平处处有槐树,那槐树夏秋广袤的绿荫,成为身边的风景。当地人习以为常,而常年居住在南方的郁达夫,不能不感慨那秋槐的花开花落之美,壮丽,安静,显示古都的历史底蕴。
和刺槐洋槐不同的是,国槐绿荫舒展清圆,恰恰是在晚夏早秋,枝头开着一串串黄色的花,而未开的槐花称为槐米,是重要清火的中药材,而盛开的槐花,也是时令美食,可以蒸槐花,裹在鸡蛋液里炒菜,而槐花蜜,清甜芬芳清火润燥。国槐花的药用食用价值是大于现在五月的白色槐花的,只是由于现代刺槐速生而普及,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洋槐就是中国的槐树。
“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
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
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 唐 · 陈元初《忆长安 七月》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繁华的朝代,有壮丽的都城和完美的古代城市建设。
长安作为都城,是当时一流的世界城市,有大道十二条,条条道路上都种植槐树和柳树,庭院中多这种美丽高大的树。那么在农历七月的时候,虽然是早秋,槐树开花。
那城市中的楼台建筑都掩映在槐树丛中,有钱的人往往在建筑上设立凉棚或者金属丝网,防止鸟类和落叶,保持庭院清洁,那么站在某处高楼上,可以看到槐花盛开时,那种细碎的花落,都浮在网上,形成一种壮观如雨的半空的花海。
而七月有着七夕和中元节日,人们往往登高拜月,此时站在楼上,眺望远近,就有这样半浮动在空中的黄色的花带,成为背景,成为秋来的象征。
“槐花黄,举子忙。” 唐 · 举子语
科举是隋朝创立,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举子七月后,即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在唐朝,秋天七月有一场省试,各州府将此中选拔出的举人,举子,直接上报最高的学府机构,他们有资格进入最终的进士考试。
所以这场秋天的考试,对于读书人特别重要,成为秋闱。
正是槐花满树黄的时候,无数读书人走在奔赴理想的路上,都希望成为佼佼者,最终以自己的才华,施展抱负,位列三公。
槐树开花,象征着一条青云路上的花雨,槐树开花时,这些都市人分外忙碌。
那细碎可爱的花朵,在路上,在树上,在地上,在马蹄下,在鞋底,仿佛是最美的祝福。所以秋天的考试,又叫槐花举。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
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唐末至五代 · 韦庄惊秋
韦庄是晚唐人,他的生平相当奇特,他是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后人,好在他遗传了韦庄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到了六十岁才中进士。但是中了进士之后,丰富的阅历,睿智沉稳的性格,使他得到重用,作为皇帝重要的亲信,去四川辅佐节度使,安定当时的军政局面。唐朝灭亡之后,他成为后蜀名相,开创奠定了蜀国的繁荣和平。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真正是老来红。
这首诗是写在60岁前,又一次去往长安的科考路上。
他说自己,本来可以烟波钓船的养老,但是心中却有一个儒士兼济天下的梦想。
所以又到了长安十二条大路,槐花开满道路的秋天,他又一次紧张赶考,辜负了自然界秋天多少美山美水啊。
但是这是韦庄的信念和选择。
他终于成功,并且实现了他的理想。如果说年轻人赶考,多数是为前程,但是韦庄不一样,他是真正爱着这个国家,不动摇地坚持跨过科考的门槛,将自己的智慧报答国家和君主。我佩服他的毅力和坚持。
那么这里也可以看到,唐朝长安的路上,依旧槐树成荫,这已经是晚唐,那一城的槐树,想必更加蓊郁繁茂吧,那农历七月的槐花,更是绚烂如潮。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唐 · 白居易《暮立》
唐朝的白居易,一生有几十年都生活在长安和洛阳,最常见的景色就是槐树。
晚年的他开始醉心佛教,实际也是对平生往事的一种舒缓。
从仕途理想来讲,白居易和许多进士一样,渴望占据有实权的高位,为国家做事,但是现实是他是寒门子弟出生,就算是考中进士,从事的多是文案工作。有过不长的主政地方的经验,但是他也知道,在朝堂,他没有太多的发言权,那是权贵的天下。所以白居易仕途一直表面旷达,实际也是压抑。
从个人情感上来讲,白居易是个情种,为了和心爱的邻家女孩结婚,白居易居然等到了35岁,最终种种原因,这件婚事没有成,有情人天各一方。就算是到了晚年,这种伤感随着故友的依次凋零,更加深重。因为人生渐短,无力重来。
早秋的时节,他站在佛堂前,生活虽然安逸,但是也分明了这是他人生的尾期和暮色。
满地的槐花,满树的蝉声,显示这是一个秋暑依旧的早秋。
有多少岁月之感,一瞬涌起心头,哪怕后面是佛堂,更如站在时光的岸上,听见涛涛岁月流水落花的声音。
人生常未足,耐思是秋天。
“风露满天河转后,江山千里雁来时。
短檠莫倦亲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北宋 · 张耒《立秋后便凉诗示秬等 》
立秋之后,是传统秋天的到来,七夕有横空的银河,供人牛郎织女的怀想。
但是银河和天象也是转动变化的,立秋之后,风露渐凉,开始有大雁南飞。
天气转凉了。
那庭院中的槐花,黄黄的细花开满枝头,清新可喜,晚上在月光下看见,就像一枝枝黄色的蜡烛光,让人感受秋意夜美。
我们现在看到的槐树,多是刺槐树,生长旺盛,早夏开白色的花。它的优点是繁殖能力强,和国槐比起来,叶片大,但是树木不及国槐长寿优美。
而刺槐树的白花,也成为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因为那种白花清甜可食,以至于很多人将刺槐误认为是国槐。
两种槐树和槐花都美,但是如果想在早秋欣赏到最美的秋意,还是看看国槐花开,以及读一下郁达夫《故都的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