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一本教育著作。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个副标题指明了学校变革的落脚点,也让教师们明白,只有从课堂入手,切实地做一些改变,进而相互影响,形成“交响乐”般的效果,才能让学校的革命得以达成。
佐藤学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既然革命是从教室里萌生,在日常的教育中,我们首先就应该相互开放教室,以开放的姿态在教育的现场中游弋。“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因为他们只把教室、学生当做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佐藤学先生的一席话,揭示了封闭的原因在于私心,反之,一位教师,就要秉持公心,就要把教育当成公器,以坦诚而开放的胸怀拥抱学生,拥抱同事,拥抱课堂。
“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 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佐藤学告诉我们,“合作性同事关系”是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激发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也促进的同事间的相互认同,让工作的开展不再是布置与传达,而是一同学习,合作推进。
常言道,独行者速,众行者远。而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如果一位有志于教学教研的老师只是独行,只是单向的开放,往往会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怪圈。开放的教室不能是单向的,而应是相互的;一个团队不能是一言堂,而应是交响乐团式的发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事务性科组”向“学习型科组”的转变,就要以开放教室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欢迎大家来听我的课,希望大家也欢迎我来学习,学习氛围培养起来之后,倾听就成了促使团队共同进步的关键点。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教师,往往都是习惯于言说的一群人,让教师倾听,首先要让教师安静下来,以清明的思维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
《静悄悄的革命》这一书名,第一眼进入我们眼球的也许不是革命二字,而是“静悄悄”这个词,用“静悄悄”来修饰革命,也透露出佐藤学的教育观。“润物细无声”,教育本身,就需要一个安静的场域,这样我们才能听清他人的声音,也才能顺畅地表达。
课堂上,教师要有能让学生安静下来的办法,这办法不是束缚,而是带领学生一同进入学习的情境;
听课中,听课者要听教师的声音,更要听学生的声音,师生的相互呼应,才是教与学的生成;
评课时,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大家都要听进去声音中的关键信息,这样才能把评课变成教学的升华。
在嘈杂的教学日常中,教师要学会让自己迅速的安静下来,做一个善于倾听者,并且能够听进去不同的声音,听出教育中的“异常话语”,往往一些“异常表达”,会让教学走入纵深。
在听《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教师围绕“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这两句展开分析,提问学生我和妹妹懂得了什么。面对这一看似常规的问题,一个女生猛地举起手,站起来问老师:“老师,妹妹不是比哥哥先懂事吗?”老师对这个问题不知所措,其他学生也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坐在教室后听课的我也一时半会搞不明白这个学生的意思。结果,这个“异常表达”就被这样忽略掉了。
课下,我专门找了这个女生,和她一起探讨。她指着课本告诉我,文章第二段提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从这个段落可以看出,妹妹当时是了解母亲的病情的,而且妹妹也能看到母亲是如何对我的,所以妹妹应该比哥哥先懂,而且更懂得母亲的一片心。按照这个推断,文章最后一段的两句话应该调整为“妹妹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也懂。”
倾听了这位女生的解说,让我明白了她声音背后的逻辑,文章中这个前后相悖的表达,也让我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与每个学生的微妙的个体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各种教育的场合都应用心倾听并敏锐做出判断,用思维构建起创造性学习的可能。
事实上,倾听作为一种信息的输入,有时具有不可选择性,而摄入的信息经过思维的构建之后,就有多种生成的可能。因此,“表达”一词,在现实教育的各种场景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式。
听、说、读、写作为四种语言基本能力,听和读,常被看成信息的接收,而说和读,常被看成信息的表达。
而从交流的角度来看,听和说是硬币的两面,而读和写则可看成纸面的听与说。
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说是一种最直接的反馈与交流,各个层次的教育人物都习惯于说,热衷于说。而实际上,静悄悄的革命,需要提升交流的综合性和参与性,让交流真正建立在用心地听,建设性地说,针对性地读和有感而发地写之上。
既然倡导“合作性同事关系”,既然要打造“学习型科组”,那就要尝试大家一起行动,来一次人人参与,打通融合的科组活动。
最近,观摩了一所学校的语文科组教研活动。一位老师讲解了自己项目化写作的案例,科组其他成员边听边记。这位老师汇报完后,科组长把自己对这个项目化学习案例的批注发给科组成员阅读,用“一己之思”激发大家的思考。在阅读完毕之后,大家围绕“亮点”、“问题”、“建议”展开交流,各抒己见。最后,科组长汇总大家的发现,形成文字,并进一步打磨原有的写作案例。
这样的科组活动,听是有对象的,说是有方向的,读是有依据的,写是有建议的。现场交流的氛围,真正让人沉浸在学习的快感中,思维不断碰撞,路径愈发明晰。
教师本身都是渴望交流的,而学校,要搭建开放、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如果把繁冗的日常工作比作泥淖,那教育管理者就要善于从泥淖中凿出一口清泉,让教师愿意到其中去浸泡,从而获得教学的活力与想象,不至于陷入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相互开放课堂,用心倾听彼此,坦诚民主交流,静悄悄的革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佐藤学先生期许的学校也许就会诞生在你我的身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让静悄悄的课堂改变,成就静悄悄的学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