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人们对超市购物的欲望与恐慌也不断增加,超市里的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生怕自己的购物车没有装满...的确,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与穿,当你居家的时候,对穿早已不再那么重要了,疫情三年来,变得慢慢的柔和,甚至想与人类共存,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和国外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是想坚决的切断病毒的根源,确保绝对安全,外国人的“躺平”思想,就是当感冒发烧一样的病症看待,与之共存。
在我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我们同样也需要追求精神追求,每天宅在家里刷手机的日子多久才是个头,疫情不结束,难道我们就这样一直持续吗?你的身体走不出去,那么你的思想也一定要走出去,晚上躺在床上,不断的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停的问自己,把碌碌无为归为平淡,这就是你的一生吗?
我立刻给予否定了这个答案,我想成为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带给人温暖,充满正能量,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可能不像某一部分人,有具体化的答案,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寻找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尝试,这就是我要去面对的。我非常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具体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但是很多一部分一样像我一样的人,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了,人和人不一样,这与天赋、机遇、家庭熏陶...都有很大关系。
疫情三年以来,我从硬逼着自己去看书,到慢慢的把看书当成一种习惯,笔记本里记录了一行行的书单如今已经勾掉了100个书单,或许有些书会让你吸收的不是那么好,让你看得特别烦躁,或许多年以后什么都忘记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吃了很多食物,现在大部分的早已不记得了,但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早已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肉,就像撒贝宁在《开讲啦》栏目里面说的,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你也许也会活得简单开心;但当年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境界完全不一样,假如你越读越困惑,不要怀疑,因为你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再迈进。
读书能给人解惑,那么写作就是让你读的书有结果,你可以感悟、你可以发表观点、也可以产生联想...我从2018年开始写作,4年来断断续续的码下了25W多字,虽然不是很多,但每次想放弃或者是没什么可写的时候,耳边里就会有声音提醒我该记录了,写作是自己和自己的一种交流,让内心得到沉静,文字可以解决你内心的情绪,如果你写的越多,那么你的文字就会犹如绵绵不断的温泉涌上心头,写作就是与孤独为伴,清空自己的内心浮躁与不安,让你在面对纸笔或者电脑上的瞬间慢慢清醒。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就去读书、去写作,当你读着读着、写着写着,慢慢地你会发现,目标逐渐变得清晰;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去不断的尝试,只有你不断的去尝试,才知道自己在某一领域有没有天赋,适不适合,感不感兴趣,当你一样一样的尝试,尝试多了,总会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慢慢的在读书交流的不经意间,我似乎也找到了自身的优势,虽然不是足够具体化,但是方向领域已经指明。
①取悦。重视自己的人脉,并热衷不断的扩充它。有出色的洞察力,擅长攀谈,享受每一段陌生关系被“破冰”,甚至赢得好感后的满足。
②沟通。喜欢解释、描述、主持、演讲和写作。概念索然无味,事件平淡无奇,你善于将他们激活,使它们生机勃勃,别人乐于听你的侃侃而谈。在这方面还没有到达那么高的水平造诣。
③自信。你身上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你深知你某项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效益,并明白如何发挥它,实际上你也发挥得好,你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不怀疑自己,也不容易被他人观点左右。
④行动。你注重做中学,能立刻把想法付诸行动。你深知,没有行动,一切为空谈。最好的办法是干中学,你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检验结果,继而学习和进步。
⑤专注。你目标明确并善于规划,因此事情往往能高效,并且有序的完成。每一步都会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拖延会让你深感罪恶。这种天赋容易使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