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遵医嘱
药品说明书上,都有这样一句话:或遵医嘱。
其实,像胃炎等慢性病的治疗上,医嘱更为重要。
所以,我4次下胃镜的经历,真的是有话要说。
1.应该有个纸质的格式化的详细的医嘱。
我不仅下了多次胃镜,而且门诊挂号过太多的消化科的专家,每次也都有医嘱,但是,没有一次是书面的(偶尔在门诊手册上那种世界独有的中国医生的龙飞凤舞的你都猜不出什么意思的狂草字),自己拼命用脑袋记,后来自己带一根笔、纸记录,最后也是不全面的。
所以,如果有这种纸质的格式化的详细的医嘱,我看你不会遭那么多的罪了。
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医院是否有这种纸质的格式化的详细的医嘱。
2.医嘱还应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的内容。
光是药物治疗是不够的,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方面的内容也应该列入其中。
3.医嘱还要有预防相关疾病的知识。
有很多的患者,比如我第一次下胃镜,现在想来,其实从器质上讲,胃部还不算有病,就是认知、与心态情绪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人太多了,如医生给个纸质的格式化的详细的医嘱,这对这种情况,重点给个知识性、心理方面的建议与疗法,就可能预防了以后胃部患病。
4.对就诊者的建议
如果你的胃病(或其他)就诊是第二次以上,就应该将以前的所有门诊(或住院)的诊疗资料保存完好,并整理好,以清单的形式清清楚楚地列出来,一目了然,给医生看,医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对诊治有相当大的好处,也会给你更好的诊疗,也有利于给你一个好医嘱。
5.对医院的建议。
原来是想对医生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医院的制度比以上个人的觉悟重要得多。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专家半天挂几十个号,如果不是认识的、不是专门找熟人打过招呼的,每个就医者也就几分钟,而且有些时候也不能怪医生,确实存在有些就医者自己说不清楚情况,哪有那么时间或者怎么能让医生跟你详细交流呢?更不会给你提恰当的并且还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的诊疗建议了。
“偶尔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特鲁多)这句话,是医疗事业的一个目标,也是医疗从业者的工作准则。
但是在中国几十年之内不可能实现。 只是建议,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希望,医疗管理机构、医院制定这样的制度,使得医生给患者在医嘱方面得以实现,将“治愈、帮助、抚慰、预防”做在前面,做得详细,做得更有效、更人道。
如果以上都实现了,这样的医嘱,哪个患者不是很愉悦、很清晰、很顺畅地遵照呢?那么,胃部的检查还会那么恐惧与难受吗?胃病的康复不是容易很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