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外语学习的两个误解:
1,天赋说:外语学习需要语言天赋。
真相:学习语言靠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语言天赋。掌握科学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学会外语,因为语言本来就是用于沟通的日常工具,而不是一门高深难懂的科学。
2,海外说:在国外待一段时间就能学会外语。
真相:学习外语需要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地人之间交流的话题很多样,语速很快,而且语法词汇表达很不规范。零基础且缺乏方法的成人进入外国环境学习语言,可能就像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扔进大海里。
二、什么叫做掌握一门外语:
1,掌握最高频词汇和词组 (英语里大约为3000词汇)
2,能自如地运用已知的词汇创造句子、表达观点
3,能用外语理解新概念 (比如能用英语询问别人某个词汇的意思)
4,发音接近母语者
5,语速、语调接近母语者,且表达外语时自我感觉自然
6,建立语感 (知道约定俗成的用法,以及哪些表达不够地道)
总之,接近18岁母语者水平,且能轻松自然地获取生词、比喻、文化讯息。
(掌握外语不等于什么: 不等于比得上文字能力最强的母语者,不等于永远不会犯错!)
三、迅速习得外语的8个关键行为:
1,多听——熟悉外语发音是听懂外语的前提。
解决“外语过滤”:
外语过滤:指习惯某语言的声音,知道这些音节重要,这样大脑才会进一步分析这些声音的意义。很多人听不清外语就是没有建立起“外语过滤”。
做法: 泡脑子
故意大量听外语,把注意力放在外语的节奏、旋律。
内容听得很模糊时,多重复几遍。
材料:感兴趣的音像书,歌曲,新闻报道,影视剧,双语单词……
2,先含义后词
不要为记单词而记单词,要通过猜测某个发音的含义来增加词汇量。
如何弄清词义:通过肢体语言、环境场景、谐音、熟悉的内容等来了解词汇含义。
利用已熟悉的内容来学习:多看看过的、喜欢的电影。看的次数越多,吸收外语越多。
中外对照法: 反复听先中文、后外语的音频材料。
3,多用,大胆组合
拼凑已会的单词来表达各种意思。(真正把外语学的地道的必经过程!)
这是迅速掌握“生活语法”的方法。
生活语法:靠日常生活中大量输入输出而理解的通俗语言表达方法,有时等同于最简单的语句框架。十分口语化、生活化,能达到日常场合的交流目的。在拥有“生活语法”的基础上,能更快理解掌握更规范化的“学术语法”。
4,从核心高频内容开始
先学习最高频的词汇和词组,一般日常场景中出现最多。
记词组的效果比记单词更好 (一个单词有时有多个意思,但一个词组通常只有一个意思)
5,找“外语家长”
角色定位:助你学,对你感兴趣的人,愿意和你进行大量沟通
6,练习发音
7,Same Box,Different Path
Box:事物 Path:语言
即直接把目标语言和对应的事物联想记忆。(绕过中文翻译思维)
做法:
A 利用感官中呈现的图像/感受来定桩这个词汇
B 学到后多用,强化对这个词汇的印象(拓宽反应Path)
8,狭窄输入
单机版: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节目,反复看!
早期多让自己面对相同的内容,或阅读同一作者的书,能创造一个可理解输入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