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4
转眼到了九月,天气突然转凉,夜里开始盖起薄被。
爸妈回家后,生活又开始有点轻飘飘。他们在这儿时,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洗衣擦地,看电视,打麻将,锻炼身体,睡觉,一切都围绕生活在转,生活就感觉踏踏实实的。我全休的那两个礼拜,仗着病人的身份,什么活也不做,什么也不顾忌,尽情地吃,尽情地睡,尽情地玩,不用管会不会胖,不用管地会不会脏,不用管工作有没有问题,不用管每一天是否过得有意义,也不知道是身体确实虚弱,还是心理作用,一天到晚都能睡着,梦里很少杂念,情绪也很单纯,养好身体是唯一的目的。休假的后几天,人开始有些无聊,在家翻天覆地的收拾,又开始找事做。
不知道最近刻意的练习会不会改变自己,如果定向的思维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乐观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话,持续地练习也许会起作用。可是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在演戏,很做作。我明明喜欢悲伤,明明喜欢担忧,为什么要扬起嘴角,为什么要微笑。发愁确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快乐又如何?昨天耳后有一点点疼,用手按压时感觉有一个肿块。当时有个念头冒出来,难道得癌症了?自从胎停事件发生后,我连自己命很好的迷信念头都被打消,开始认认真真地相信,任何意外都是正常的,作为我的人生来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当然,后来这个怀疑被否定,或许只是某块肌肉而已。
最近确实有点倒霉,正在逐步恢复锻炼,每天快走以进入状态,几天前右脚背被重物砸中,休息了几天,昨天又把左脚扭了一下,真是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感觉。当然这件事就是这样,悲观的想,各种倒霉,并且怀疑运动的用处和意义,明明运动后应该身体灵活,易于避免伤害,怎么反而各种受伤?乐观的想呢,还好,治疗及时,冰敷喷药后,受伤没有恶化,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所恢复。左想右想,不知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没有该或者不该?
内心躁动时,万圣书园是极佳的去处,我象是朝圣般地前往,还在路上心就安静下来。万圣的书品类很多,那天我在店里转来转去,发现自己最终归属还是文学,那些历史、政治、佛学、经济等等,虽然都象一扇明亮的窗,但是对我来说都太深奥,我似乎也没有兴趣。只有文学,倚在书架旁,读完一篇短篇小说,那种幸福的感觉无以伦比,一来浸染在小说的情绪里,二来不花钱看完一本书很有满足感。当然,每次离开书店,一定要买一本书,这次是村上的《远方的鼓声》,x极力推荐,一定很好看。只是林少华越来越让我厌烦,开篇冗长的序让人很反感,献殷勤般地用余秋雨和村上作比较,让我很是愤懑。回家后,我甚至想找来此书的英文版比较着看看,搜了很多,无果。最后,拿赖明珠翻译的某段比较了一下,发现林倒是也没有太多太多不一样,心里又平静了一点,暂且相信译者吧。
喜欢村上,因为他的文字不做作。这本游记更是卷进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刚看到希腊那篇,便深深的感受到那个只适合过夏天的小岛入秋的萧条。可是,抛开小说,看了村上越来越多自身生活和情感的文字后,我离他有些渐行渐远。之前读他跑步那本书,很惊讶的知道这是个把跑步融入生命的人。这似乎是一个除了写作就在跑步或者游泳的人,他在他的大段时间里建构我们喜欢看的小说,那个过程是否自然?我的意思是,那些文字是否真诚?会不会早上是这个结果,晚上又改成另外一个?我曾经试图写过小说,那个想象中的人物,有的时候会插上翅膀,扎进那令人茫然的未来。我肯定是没有写小说的天赋,但是我很想知道那些写小说的人脑子里是怎样的潮涌,比如说村上,他一天那么苦行僧似的生活,如何会构建那么复杂的小说世界?也许他认为,除了小说、跑步和音乐,其他的都没有意思,或许在这些看似单调的活动中他才觉得自在,或许这就是一种修行,纯粹而深刻。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坚持和天赋让他登到顶峰,让他活得很自信。
也许说自信太俗气,但是那天看美国的AP课程介绍,说美国的教育让人在自己的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拔尖,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都很自信。我突然意识到,应试一路走来,除了部分考试能带来些许自信以外,真的没有什么让自己格外自信的事情。参加工作后,我对自己突发兴趣的各种事情都去接触,各种,但是又几乎都没有深入,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能让我极度入迷并在其中感受到快乐,收获到自信的事情,难道,性格使然,我这种泛泛的人生永远也不会执着并出色于某一件事情?谁知道呢
用文字来梳理情绪倒是件非常快乐并有效果的事情,嗯,晒完衣服,出门赴约~祝开心!
另,那本倚在书架旁读完的书是村上的《眠》,很小的篇幅,内容也没有什么惊艳,可是到现在还时常进入我的思维,值得一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