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运用篇。第一部分综述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即后人所谓“麦克卢汉的遗产”。第二部分运用第一部分所分析麦克卢汉自己能想到的一切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并将这些重大现象统统划拉到媒介的巨大影响之下。通过对26种媒介的分析,用来弄懂产生媒介的冲突和媒介所产生的更大的冲突,并且通过增加人的独立自由,以提出削弱这些冲突的希望。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里影响和社会后果,核心主题是“媒介性质”与“媒介影响”,通过对媒介的理解,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麦卢克汉引用了尼采的话,这样解释理解媒介的意义“正如尼采所言,既然媒介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与人们心中的“媒介”有所差异,它不仅仅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样的媒体,它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麦克卢汉将一切技术都视为媒介:汽车和飞机是媒介,轮子是媒介,照片是媒介,唱机是媒介,服装、住宅、货币都属于媒介的范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切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都可能被当做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对媒介进行了彻底地重新定义。他研究的媒介涉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衣食住行、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艺术世界等。由于他是一位立体型的学者,以至于他在涉足的一切学科领域中都能保持超脱的距离和独特的切入角度。正所谓旁观者清,他对媒介的分析广征博引、信手拈来,常给人一种清晰、震撼的感觉。
麦克卢汉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惯用一种先知式的语言来阐述,风格有点像希腊德尔斐神庙里的三言两语,又有点像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警句。这些“警句”让人产生复杂的联想,让每个人拥有不同的阐释空间,但又让人似懂非懂。我在阅读过程中,虽然划了不少重点线,但我得承认,其中有不少云山雾罩和不明觉厉的地方。我们不能超越语言和符号来理解一个未经中介和再现的世界,因此我们总是生活在语言的囚牢里。尽管麦氏对于印刷媒介有较多消极评价,但正是印刷媒介让他的学术思想广泛传播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未免让人有几许荒谬之感。
我们现在正处于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光子时代、生命科学时代。任何一种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新的媒介,都是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都将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思维和历史进程。
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媒介的看法,现在很多东西东西都靠媒介传播,我了解到了麦克卢汉的对媒介的看法,同时自己也对媒介有了新的认知,对媒介传播有了不同的认识,尽管这本书里很多观点我没能理解,晦涩难懂,自己可能框架也不太能构建出来,但也是往前走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