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事(47)养蚕

五月初,旻旻带晨宝去震泽蚕桑园玩,买回两条蚕宝宝。她对它们悉心照料,添桑叶,去粪便,每天观察生长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条蚕宝宝长得白白胖胖,非常健康。当它们的身子日益饱满,而且颜色晶莹透明时,我知道要“上山”结茧了。

这是我的经验。

四十多年前的汾湖农村,村民也曾养过蚕,我隐约知道家里有许多张圆竹匾,一只只以此叠加在木架子上,里面养着蚕。采来的桑叶铺开,箩筐装着,叶子不能湿……蚕宝宝吃桑叶,来来回回,一张好端端的叶子不久便成了筋。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沙沙沙”的蚕食声。

蚕宝宝上山前,村民家里早已准备了麦秸秆制成的长长的“柴龙”,柴龙绕团匾一堆,蚕宝宝昂首爬上去,吐丝结茧,茧子白白净净,方便村民采收。

吴江东横头的村民把收成的茧子卖给茧子站,得到部分收入。蚕是公家的,桑树林也是公家的,印象中,养蚕是集体副业,村民仅仅是代为照管。

后来,村里不养蚕宝宝了,荒废的桑树林被开垦成菜地,种上各种蔬果。

作为个人,我倒是养过多次蚕宝宝。小时候的春天,乍暖还寒,我们总要想方设法搞来一张密密麻麻都是蚕卵的纸张,放在枕边,捂暖。适当温度下,蚕卵由白变黑,终于爬出一些细小的虫子,它们就是刚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此时的蚕宝宝食量小,只要有桑叶,吸收一些液汁,就能迅速长大。我们常常把蚕宝宝放在鞋盒里,上学前看看,放学回来也看看,路上采回桑叶……孩子们养蚕,纯粹是好玩,结茧后,多半被扔掉。

现在的孩子很少见到养蚕,太湖边的震泽蚕桑文化园辟养蚕园地给孩子们观看,确是一个科普知识的好活动,至少在他们的心里,蚕宝宝长什么样?蚕吐丝是怎么回事?蚕丝绸衣被是怎么来的?有了大概的了解。

再说,书上常用的"作茧自缚""破茧成蝶""春蚕到死丝方尽"都是与蚕茧丝有关的成语,让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不是更直观更易记住吗?

大约一周后,从震泽蚕桑园带来的两条蚕宝宝分别结成茧,作茧自缚后的蚕宝宝成为蛹。半个月后,当我和先生从青岛回来,沉睡未久的蛹又变成蛾子,破茧而出。它们产卵,孕育小生命,繁衍后代。

半个月又过去了,两只蛾子相继死亡,它们的身边多了一堆圆形白色卵。

看到塑料盒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蚕卵,我非常纠结,若继续放着,肯定会孵出一个个细小的蚕宝宝,然后必定会想方设法搞桑叶,因为蚕宝宝数量多,空间扩大,桑叶不够,我四处寻找,内心焦灼……

我决定不管了,连同盒子一起扔掉。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季节到了初夏的时候,我就特别馋一样美味,那就是桑林中紫红欲滴的桑葚儿。 偶尔在水果超市的架子上,看见它们被装在塑料...
    水仙书生阅读 1,893评论 3 10
  • 抓住“五一”假期的尾巴,带孩子们打卡“蚕桑园”。蚕桑园在临近小镇上。现已发展成为“省级湿地公园”。 进园先参观蚕桑...
    木木南瓜阅读 669评论 5 12
  • 记忆深处,乡人极重蚕桑。蚕桑,蚕桑,种桑养蚕。要养好蚕,须先种好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双林镇周围是一个庞大的桑...
    水乡醉客阅读 804评论 4 9
  • 这里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南方人眼中的北方。 上一章 南方有嘉木 陕南的农家大多是养蚕的。 小学时记忆最深的是曾学过...
    不争先生阅读 1,577评论 1 4
  • 中国是久负盛名的养蚕制丝质物的创始国度。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奇迹,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
    死侃脑壳的老妖婆阅读 2,048评论 13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