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341天。2021.01.27
每次读书都有爱学习擅思考的老师提出一些我没有关注或关注而没有细想的字词或话,这特别能够让我再次思考、梳理是否真的弄清楚、理解了。有的是似是而非的,有的是一知半解的,有的是蒙圈状,带着同样的疑惑认真听老师们的分享,有时候某个点或许就豁然开朗,有时候还会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自我琢磨阶段,有时候甚至还会疑惑重重,不过这些都不影响继续读书,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语言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语言建构的当下的真实,现实是一种发明而非发现,所以,某一个字,某一个词,某一句话,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每个人的理解也会有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用词习惯不同,许老师喜欢用“脉络”,有的老师习惯说“知觉”,还有的用“架构”、“框架”,这些词有区别吗?当然,否则就不用创造这些词,我理解,在某些情境中,它们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只要在语境中,你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且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赋予自己理解的意义)拿到生活中去运用就好。读书不是考试,过于较真会失去读书的乐趣与享受读书互动的过程。就如生活中我们表达内心的肯定时,有人喜欢用“好”、有人习惯说“不错”、有人顺嘴就“行”“可以”,如果非要区别,我理解只是程度不同。生活中正因为人们彼此相同中的不同才让每个人都如此的独一无二,世界多元,无所谓唯一的,读书读出自己的感觉、读出自己的新意,语言也因此丰富多彩,在不断地创新中创造出无限美好!读书过程扣字词句的特定意义可以扩充理解的象限,但不限于此。比如《建构解决之道》一书中“……晤谈中所产生的知识并不能单靠咨询师或当事人来启动,而是一种彼此对话的产品,是双方参与者的共同资产。……”这段话中的“知识”、“产品”、“资产”指什么?如果联系“知识”、“产品”、“资产”的本意,再把它们放在“SFBT”的语境中,结合这段话前后语句,会联想到什么?我想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大相同,但都会与SFBT的哲学观、基本精神和倡导的人性观有关联,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扩展。就如当前每年推出的网络流行用语,它所赋予的特定意义一定是与时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有关,是由其原意或本意发展而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