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精进》这本书是跟风买的。买回来翻了翻,看到很多都是理论型知识,读了几页就没什么兴趣了,于是把它放进书柜挡灰尘去了。
时隔快一年了吧!最近因为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计划一个月读两本书。本着少浪费少占空间的原则,我打算从家里书柜上摆放的书开始读起。
于是,在书柜上挡了快一年灰尘的《精进》很荣幸的被我宠幸了。读着读着发现,咦!这本书其实也不是那么无趣呀!有很多知识都跟我们息息相关,对于想要学习、成长的人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没有戳中暂时还不厉害但想要变厉害的你呢?
看完这本书,我对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性理论其实还是一知半解。当然,我也不需要全部弄清楚,对我来说弄明白有用的那部分就可以了。
对于作者采铜在书中所引用的无处不在的名家名作名句,我深感佩服。在看书的过程中,头脑里一直有个疑问:这个作者到底读过多少书啊?为什么他懂得的知识那么多那么广?他学的是心理学,但从心理学到文学到数学到经济到计算机的书籍他都有提到。
怪不得他在知乎上会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
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绝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加思考才能慢慢融入到头脑和身体里。
正如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看完《精进》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可以马上用起来的是以下这三点:
一、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的起始,但却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即刻行动是迈向成功的基石。作者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开始行动,但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花多少精力去做?作者指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就拿阅读来说,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到它带给我们的收益,是属于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但如果坚持阅读时间长了,它就能从思想、行为等方面带给我们变化,还可能会带给我们始料未及的收获。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写字,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一直坚持,现在知道这是一件值得坚持的爱好,我想我不会再轻易的放弃了。
二、做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说到学习,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至少有十几年的学习经验,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高效学习的。
如今的互联网无处不在,学习的途径多了很多。但也因为途径太多,导致我们往往缺乏思考,以为自己是在勤奋学习,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做了信息的搬运工。
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或者看到别人的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积累了很多G,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这就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惯,收集的资料不少,但真正能用上的不多,这是因为我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还无法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提出可以通过解码,深入到事物的深层。那如何解码呢?作者给出了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方法)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还需要深度学习。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这一点是我特别欠缺的,所以我想阅读一本书后再通过写读后感、书评的方式输出书中的重要信息,也算是一种解码的方式吧!
三、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木桶原理”,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对木桶来说,这句话千真万确。
不过,如果用它来类比人时,就不一定成立了。
一个各方面都懂一点但没有特别突出才能的人,和一个某方面很欠缺但有一个特别突出才能的人,这两种人放在一起比较,哪种人更容易取得成就?一定是后者。
我们所熟悉的作家三毛,就属于后者。她的数学特别差,经常考零分,曾经还被数学老师在脸上画两个大大的圆圈当众羞辱。但是她的语文很好,尤其作文写得好,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三毛并没有因为数学太差而费心费力的去攻克数学,她知道数学是自己的短板,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上,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倒背如流。这为她后来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畅销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点上,作者特别指出,“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
现在这个社会对人的诱惑太多,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不够专注,很可能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比如看到别人这行做得好,动了心思,看到别人那行做得不错,又动了心思,到最后,自己可能只是做了跟风,什么都没能做好,也就不可能有大的收获和成就。
《精进》这本书其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可能每个读者从中汲取的有用信息都不一样。就我而言,以上三点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作家马伯庸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不止在于如何让自己变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不妨读读这本书,每章最后还有实践练习,相信读完后,你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