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爱自己公益训练营。在第二天的时候让成员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应该”的时候多不多,并用选择做来陈述事件。把当时思考过程做如下记录:
上次思考了一个类似的词:界限。如界限一样,我觉得应该这个词一点毛病都没有,有毛病和问题的都是我们自身的认知和选择。这个词是个中性词,有时候还是褒义词,不需要这么口诛笔伐。为什么,听我细细道来。
1 我赞成杨朱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胡适先生也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这两位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每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然后国家就自然而然的好。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意味着有社会共同遵守的应该和准则。如我的个人应该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对自己苛刻,我却认为这是做人基本标准。孔子也说,做人应该有仁、智、勇三德,这三点试问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了?连做人最基本的都没有达到,不要说什么不应该强迫自己。
2 应该是个褒义词。比如今天我练拳击,教练说我把你当种子选手来训练。所以当我打的比较臭的时候,他会失望。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我的潜力,认为我有能力应该打出更有水平的拳来。比如我对昨天的复盘,对某件事反思我应该这么做,这才是反思的意义。应该不是一定要跟懊恼、后悔连在一起的。这是我们大脑的惰性,不能惯着他。曾子日三省吾身也是为了明白自己在人世间行走,应该怎么做才是君子所为。
3 应该代表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父母生下孩子不抚养,隔壁邻居都要把他告上法庭;深圳那位虐打女儿的母亲,社会舆论已经把她淹没。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代表着法律,代表着不得不,代表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词好的很。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应该这个词?因为他们总是把应该跟后悔,跟过去,跟怨恨,跟指责联系在一起。应该可没有告诉你,它喜欢跟这些小伙伴待一块。它可能喜欢的是未来,是向上,是自我激励,是勇攀高峰。应该的态度反应的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而合理恰当的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应该,是我们日益迭代的思维、认知和判断。假如在当时我的认知水平就只能做出当时的判断跟选择,那我也不会在怨恨自己:当初不应该。。。
就像逻辑要区别事实与观点、看法的区别。假如你的判断是基于事实与合理的判断做出的应该,那哪有什么不应该?假如你设定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你就应该按什么样的脚本过下去,假如你的应该是基于你1.0的CPU做出的判断,那你真的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了。。。那只代表过去,代表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对自己狠一点吧,行动力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关注的,是提高自我的觉知力,迭代自己的知识层次,拓宽自己的思维带宽,肯定自己的判断选择,勇于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这样才是全然的爱自己。
说应该是个坏人,这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