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语言不是工具,所以语文就不是工具性的么?有因果必然么?(有些人对于语言不是工具提出不同意见,而工具是用完可以放在一旁不管的,语言不行。所以,把语言看做工具,就本质上看,是不行的。)
先不谈“工具”,先看“工具性”,它的特征是什么?工具性的特征是“有用性”,而“有用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有用性”的特征是人们“意识不到”它的“有用性”,这就对这个问题的辩证法层次上的理论闭合。
比方说☞脚下的鞋子,腕子上的手表,手上的手机,它们的“工具性”在于它们的“有用性”被彻底体现为“意识不到”。脚下的鞋子,腕子上的手表,手上的手机在什么情况下被注意到?只有在他们损坏的时候。
也就是说,只要谈“工具性”,就是作为使用工具的主体“意识不到”工具存在的“有用性”。
在什么时候,这种“最重要”的“工具性”特征得以完成?就是受教育者在使用语言(工具)时,他们自身“意识不到”已经获得了作为“工具性”而显现出来的自由地使用它的能力。(注意,这里的“完成”,不是终结性的“完成”,人生永远是“进行时”)。
这种意识不到的,却已经获得的能力是什么?是语文素养。
所以,工具性,在高于它最惯常的理解之上的两个层次上体现为素养,所以,所谓语文领域谈“工具性”,就是在象征性地谈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教学要在人本身已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更要达到如同自如使用完好的工具似的新层次,语文的“工具性”=“素养”。
这不是什么杜撰,海德格尔早已谈过类似的东西。“工具性”,哪能是惯常的那么肤浅的理解。☞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它才能作为工具显现它的工具性。你意识到它的存在,是在工具不趁手或者损坏的时候,那么,这个工具,就不能作为工具来体现它的“工具性”了,也就是说,它的“有用性”发生了问题。
所以说,真正体现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素养,是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的,因为作为“工具性”特征,语言以趁手的“工具”为特征,被使用者自由地在使用着,此时,被看做“工具”的语言,彻底被它内化了成了使用者自身的同一物,你在使用流畅的语言使你成为你,语言在使用你而使得语言成为语言。
通过学习语文,要让本就天生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在一个驾驭语言的的时候自感吃力,此刻的语言在他那里就是被他意识到了的损坏了的工具,所以,他使用语言时,会紧张、脸红,因为他意识到被他使用的“工具”的“有用性”发生问题,于是,作为损坏了的“工具”被他注意到了,这时,他就注意到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要让自己的语言更完善。
语文素养,只能由他人去经验和评价,使用者自身是意识不到的——有谁在使用趁手的锤子时,他的意识里在思想着:“我在使用锤子”?
给出个思维发展流程,( ↓ 这个图标,是指针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即:
工具性特征
↓
趁手而意识不到(语言与我同一)
↓
有用性特征(作为趁手的工具性特征但并未被意识)
↓
不趁手
↓
注意到工具发生问题(有用性被注意到)
↓
检验完善工具
↓
工具再次被使用(使用工具的能力的得到锻炼)
↓
再一次达到有用性
↓
主体意识不到有用性(内化做自身能力——质变)
↓
语文素养显现
↓
被观察者评价为有语文素养
↓
复归于更高一级的“工具性”之特征进行下一次循环
(这几个环节中,“有用性”和“没意识到”这两个环节是得这套思路得以被理解的中介,并且,这个过程是循环发生的,循环多少次,对以天生语言能力语为基础的驾驭语言能力就提升几次)
简化些:
作为天生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的自我同一(语言就是你,你就是语言)——进而,天生能力熟练导致有用性不被意识——通过语文——发现驾驭语言能力待完善———有用性进而被意识到——完善工具并与自身同一 ———提升了能力。
一个说明:只有脱了鞋走路,你才真正发现大地的存在。而在你发现大地存在的时候,作为工具的工具性的鞋早已不见(当然,这是海德格尔的反用,因为他谈的是艺术,如果要因循着他的理解提升,对语文学科与语言之关系要求过高)。
不要一看到“工具性”,就只想到它是对应着自身以外的一个什么东西的那种特征,这是极为肤浅的理解,可以说是最常态的一看即明的理解,而且,批判“工具性”这个行为,就已经证明了批判者就是这么以为的。
工具性特征,是你让你自己成为了自己的那个过程的特征,它本不外在于你,而只是你要让它先外在于你而已。————主动性在于你,而不是它。只有把“工具性”单纯地理解做惯常的工具的“工具性”人,才会把“语言”纯粹地理解为是一个与其它工具别无二致的“工具”。
不要认为语文的这个“工具性”(特征),别的学科也具备,于是,似乎就找不到了专属于语文学科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性”了。哪能这么比较和考虑问题呢?这种小孩识图找相同点的境界急需改变。用这种认识层次的方式去区分和确定语文自身的特征是失效的。因为我们探讨的不是学科本质的问题。
因为,语文学科的“性”,在各科里全有,这是必定的,作为学科,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他们当然有共同的特征,不然还算是学科么?
要注意,“工具性”=“语文素养”,这个认识判断中的=,不是直接“等于”的,是绕了一圈回来后的“等于”。
既然谈是“绕了一圈之后再回来的等于”但方法论层面上怎么搞?☞运用、实践。
为何是“运用”不是别的什么“用”?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有用性”,在学习者那里还没有达到“意识不到”的层次。所以,要体现有意识地去“用”,所以,才叫“运用”。
还有一个问题,即语文素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语文素养不是外在于主体的一个完成了的东西等我们去拿,它不是烙饼。
语文素养是种境界,经过语文教育教学而获得的“开口便是”的能力,也就是那种主体无所意识,即无需他斟酌、盘算、措辞造句才能去表现的语言能力。我们说它就是一种“复归于自然”了的更高一级的语言能力,这种不必斟酌、盘算、措辞造句的复归于主体的自然能力,体现个体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即便他明确意识到自己要以斟酌、盘算、措辞造句的方式去写一些文章,做一个汇报,做一次演讲,那么,只要出手,就是艺术性高度的动人与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