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六)--
明末恩县“三十县令”之六—周淳
周 淳,字完初,别号海曰,湖广蒲圻人。万历十六年(即1588)戊子科举人,万历四十四年任恩县知县。上任正值灾情,饥民塞道、流离失所,他立即组织赈灾,祈祷降雨,大雨至,灾情缓解,百姓开始安定恢复生产。二年后在恩县西南一个水洼之地,建立“青莲书院”,传文授课,激励学子奋进。这是孙居相之后有一位有作为好知县。
根据《蒲圻县志》记载:周淳,从小聪明善于文章。年十九参加童子试,获第一名,为庠生。同年万历十六年(即1588)参加秋闱乡试,遂登举人榜。后七次参加京城春闱会试,皆不第。经吏部选授浔阳司理,惩处税务之险诈风气,为士民称颂。因触及上级官员利益,被谪山东省运河判官负责移盐事务。因能力政绩优,调齐河令,但这点查阅《齐河县志》,万历年间周淳并没有做齐河知县,可能任命后即改任恩县令,所有前后在恩县任贰届六年而不三载,后借调武城疏导运河,千帆直到天津。后升兖州同知,但文章记载时间为“岁己未”即万历四十七年,根据周淳写《青莲书院》,才在这年完成。此《蒲圻县志》记载有误。周淳于天启二年借调武城。在武城二年内疏导运河,兴利除弊。
天启四年升兖州同知并兼大名府事,任内除白莲教以及绿林匪寇,朝廷嘉靖,但府台不奖,天启七年因不满上级以病告归,崇祯元年元年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这样推算出:周淳生于隆庆四年(即1570年),卒于崇祯元(即1628),年五十九岁。主要在山东省为官,有政绩,万历四十四年任恩县知县,任贰届六年,武城二年后,升兖州府同知,铲除匪患等,天启末年不满知府行为,以病告归。崇祯元年病逝。
与周淳一起配合,还有一个好的教谕,才有“青莲书院”的建设,但这时恩县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衰退,这与当时万历末年不理朝政,还有在东北对后金战争惨败,国力损失殆尽。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以少胜多,大败明军,彻底改变了明与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的攻防态势。此战之后,后金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后金倾斜,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覆亡之势不可避免。
张元弼,江西新城人(更正:新昌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人),举人,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任恩县教谕。四十六年升至湖广宝庆府(今邵阳市)推官。(官至工部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