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四)
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之四----石可久
石可久,陕西延川,明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举人,万历三十年任恩县令,任职七年多,算是长时间在恩县当官。
这里有个明朝举人当官制度,举人不像进士,一般都是第二年就能到各部委以及县级任职官。举人只是个地位身份,不等于当官,除非继续考入进士,多数人都是联系考不中进士,就参加吏部组织考核推荐,及格者才能去地方任教谕或训导(有官无品级),只有边工作养家,边参加各种考核,只有优秀者才能被吏部任命各县知县,能到这步已经不易了,一般都不惑之年,所以再生空间很小。
万历三十年任。播州之乱平定时万历二十七年任四川纳谿县知县,迁恩县知县,升湖广荆州府同知。
石可久,原著为举人,但非正版《延川志》说是贡生,因资料有限,无法证明。
其二,就在“纳谿”县的问题,一般是认为是四川的纳谿县。但在看《荆州府志》中“施南”,今施恩土家族自治州,明代并入荆州府,《施南府志》,记载,石可久在施南任同知,下属有纳溪县,是从下升任同知。因网络史料有限暂时无法证明真伪与时间先后。在没有新证据找到前,按原顺序即:播州之乱平定时,石可久积极报名去平叛,安抚当地百姓,这是一种进级表现机会,所以才万历二十七年任四川纳谿县知县,政绩好再迁恩县知县,因为恩县经济大县,守护京杭运河职责,保障北京粮食物资的安全,有非常重要职责性,虽说是平调,实际更靠近京畿重地,为后期升同知作铺垫。
,首先可以确定,石可久是好官员,他离任后,纳谿县民众思念他,视为名宦,敬之祀之。其父石璀因子而贵,封赠为文林。
只有石可久在恩县任职期间,也应是兢兢业业、克己为公,考核优秀,对比《平原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蝗灾,十二月赈灾,而恩县就好了,没有出现饥荒现象。
所以七年后生荆州同知,负责施南地方,即今天施恩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