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班级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3)支持功能:从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
4)塑造功能: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2.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是班级的高级形式。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级成员互不认识,大家共同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集体工作主要靠教师指挥,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开始互相熟悉,一定的人际关系,班干部发挥作用,凝聚力开始显现,,教师指导,班集体开始稳定发展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共同,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民主的健康的舆论,良好的班风 ,教师成为领导者,开始注重在学生教育问题。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2)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3)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培养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的必要策略
5)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重要保证
6)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1)维持功能: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是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获得自我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3)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4) 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背景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文化和课堂设计的状况,以及既有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
3)课堂规模: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数多少
4)凝聚力
5)课堂规范
6)教师领导
4.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课程气氛
2)消极的课堂气氛
3)对抗的课堂气氛: 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 主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等,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学生的因素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5.课堂纪律
类型:四个促成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4)自我促成的纪律: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是最终目的。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即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课堂情境结构:
a.班级规模25-40人为宜 b.确立课堂规矩 c.座位分配考虑性格和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结构:
a.教学时间合理利用 b.课程表的编制 c.教学过程的规划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确立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参与感,教学节奏,活动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6.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奎伊的分类:
人格型:退缩行为
行为型:对抗性,攻击性
情绪型:焦虑,紧张
2)中国学者分类:
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
行为过度: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
行为不适: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原因:
适应不良(不能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
厌烦
挫折与紧张(要求让学生面临挫折紧张)
寻求注意与地位
过度活动
性别差异
2)教师原因:
要求不当,过严过低
滥用惩罚手段
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
大众媒体
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2)调整学生认知结构
3)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7.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的教学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活动。
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适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分为三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1)班会
2)科技活动
3)文体活动
4)节日纪念日活动
5)课外阅读活动
6)其他:学习经验交流,竞赛,服务劳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
实施:
1)选题
2)制订活动计划
3)活动实施与总结
组织管理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8.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目标,各项具体工作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2)专业素质
3)身心素质
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任课老师,与学校各级领导,共青团等,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核心内容:班集体建设)
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全面教育引导学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级档案制度,班务日志,班级体育卫生制度,劳动制度,学生评优和操行评定等
操行评定步骤:
1)学生自评
2)小组评议
3)班主任评价
4)信息反馈
工作计划总结:
1)基本情况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3)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4) 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学校与家庭:
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信任,以协调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彼此配合,促进孩子成长。
方式: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和委员会。
协调学校与社会:
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父母般的关爱,家长制作风
2)“学生楷模”
3)“知识传授者”
4)“严格管理着”
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
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角色认同阶段: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教师角色意识:
是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是教师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不断的调节完善,完成教师的社会职责。
1)角色认知: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取决于他对这一角色的认知程度。贯穿于角色行为的整个过程中。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良好的社会适应。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 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教师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
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材料,言语表达,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教学媒体的使用,教育机智等。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包括职业信念,性格特点和对学生的理解。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分类 (班杜拉)
1)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克服各方面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同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正相关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某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观,学校环境(风气,管理,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部因素:主观因素,教师的价值和自我概念,教学的成败经验,科学的教育观
10. 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布朗):
1)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用大量时间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不同的需要,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学生少,时间短,小型的教学,记录并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每天课后回顾,呈现新材料,指导课堂作业,定期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奇四种反思的方法: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1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的要求。
3) 教师热爱职业,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
4)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 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伍尔若和梅分为五类:中心压力(较小的日常的压力)外围压力(重大生活事件),预期压力(预先考虑到的压力事件)情境压力(心境),回顾压力(过去的压力事件)
2)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工作对象和环境
个人成就感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马勒斯)
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调整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调理情志,增强抗压力,改进教育人际关系,科学用脑,适当休闲,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2)组织有效的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