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诱惑面前,我们是怎样从圣人变成了罪人。
在多数情况下,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为真的失去了控制,或是自控力达到了极限。而是我们自身有意识地选择了在诱惑面前屈服。
人在面对一些道德标准的评判时,并不能做到自己表达的态度与实际行为相统一,在对某事进行是非功过的评说是,人们一般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并让自己感觉良好,但在自己实际践行时,往往背道而驰、胡作非为。
这样所谓的自我“道德许可”不仅会允许我们自己做坏事,也会让我们错失了做善事的很多机会。比如,一位牧师和一位已婚女性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又如公司监管部门人员监守自盗;“道德许可效应”还会让你放松对自己的管理,比如,你今天早起健身了,你认为是好的,但明天很可能你就不去了。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会允许我们做点不好的事。因为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我们因此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了。
二.自我“道德许可”的可怕后果。
其实,这种许可并没有什么好与坏的逻辑可言,因为我们通常只相信自己的本能,只有当需要解释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才会需要逻辑。
“道德许可”最可怕的并不是在其产生过程中的似是而非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作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优待。
为了避免“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要把真正的道德困境和普通的困难区分开。因此,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这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也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为是目标本身,这都会让我们看不到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三.切忌不要把任务留给明天的自己。
即使没有把意志力挑战当作衡量道德的标准,仍然会存在陷入“道德许可”陷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源于--进步。进步可能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这是因为,两个自我相互竞争会进一步打破二者之间的平衡性。
进步可以激励人,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但前提是,要把自己的行动当作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也就是说,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盯紧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你要愿意付出更多。
我们会认为,过去的进步应该得到称赞。但“道德许可”并不只计算过去的进步,我们同样可能看到未来,认为我们计划要做的进步也值得称赞。比如,只是“想”去锻炼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
这种习惯允许我们今天犯错,明天补救——我们就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所以,我们总是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却忘了眼下的挑战。这让我们确信,未来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今天想做的事。我们觉得,推迟到以后再做是理所应当的。我们相信,未来不仅能弥补今天没做的事,还能做到更多。
事实上,今天的你与明天的你毫无区别,区别在于,你的时间又少了一天。因此但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同时要不断问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四.当心“美丽的罪恶”。
第三个“道德许可陷阱”是我们总是会尝试说服自己,自己最深切的那个欲望没有那么坏,并给他施加“光环”,使之产生“光环效应”,从而让我们在放纵自己时,毫无负罪感。我们越在乎某种美德,就越容易忽略“美好的”放纵如何威胁了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需要长期警示自己是否正在被光环所笼罩。
当“光环效应”影响到你时,你需要找到最具体、最客观的测量标准,并用标准来判断你的当下选择是否与你的目标相符。
想要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就要知道,那个想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价值观生活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认为那个冲动、懒散、容易受诱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们就不会再表现得像个必须被强迫完成目标、然后为做出的努力索要奖励的人了。因此我们在对行为做判断时,并不能只按照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等简单评价,而是要牢记我们真正的目标,并坚持行动与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避免各种“道德许可”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