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芳的每一次邂逅,都是在单位食堂。虽然我们都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但因工作的性质不同,在一起聊工作的时间几乎没有。要不是因为食堂正常供餐,见面的机会都很少。
每天的中午饭,食堂就成了咱们单位最温暖的家。
在食堂吃饭,那就比工作要随意得多,男女同志开个玩笑什么的,或者来一些荤素搭配的段子,大家都不往心里去,每天的午饭时间,食堂里都会总会洋溢着爽朗的笑声。小芳是个大美女,心地善良,人缘也好,开玩笑也很在行。她每次到食堂吃饭,都会一边给同事们聊着天,一边等着孩子放学后母子俩一同共进午餐。要是大伙儿忘记了开玩笑,她就玩着手机等着孩子。
“小芳,闺女还没放学?”
“嗯!”
“这个时段了,早该放学了哦!”
“就是啊!别说了,临近期末,数学老师为了抓成绩,只要是她的数学课,就一定要拖堂,而且拖得特别久!”
从她的语气里,我明显的感觉得出她对数学老师拖堂的不满,但更多的是无助和无赖。或许是因为我是教研员的原因,她故意将“拖堂”二字说得特别响亮,像是“告状”似的。
“老师呀,我们做家长的真的不好做。我也做过教师,现在又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处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问题,真是太难呐!”
“孩子学习怎么样?”
“你就不知道,孩子数学不很好,她特别反感数学老师,我们做家长的真拿她没办法。”
“怎么会反感数学老师呢?”
“别说了,数学老师上课总喜欢拖堂。有时候,两节课连在一起上,连课间休息都不放过,孩子苦了累了,成绩上不去,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
“说实话,我也非常反感数学老师这样的做法,其他班学生都放学了,老师还要拖堂讲课,孩子们还安心听讲吗呢?”小芳略有思索的问我。
“以前,孩子小,没这种叛逆意识,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孩子大了,就不一样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有时候,老师做得不对,她就直接给老师唱反调,我们做家长的直接没办法!数学老师是班主任,其他课的老师有事请假,她就上自己的数学课,孩子更是反感。有一次,下午的体育课,因为体育老师有事请假,老师大中午就发来短信,要求学生带上数学书,体育课改上数学课,孩子知道后,更是大发雷霆,硬生生的将数学书从书包里翻出来,往沙发上一扔,摔门走人。你说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
“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小芳不停的叹息。
“还有好几次,已经是下午六点半过了,天已经快黑,孩子还没回家,我以为孩子半路玩耍去了,等我找到学校,好多家长也是在教室门口外等候,老师才疲倦地走出教室,孩子们呀,也才逃也似的涌出了教室……”
“这样的老师,很敬业哦,也很挺认真的!”
“是啊!别看老师上了年纪,但对待工作的态度,那种认真劲儿,很多的年轻教师都赶不上的,这一点我从未怀疑过。但他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不可取,对孩子未来的发展……”
小芳欲言又止,似乎觉得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孩子的老师有些过了,也就省去了后面的部分。用一种请教似的眼光看着我,似乎需要我为它支招。
小芳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对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的担忧,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充满着无限的期盼。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只有给小芳一些安慰,以抚平那似乎受伤的心。
“这样的老师非常敬业!值得佩服!即使在不断的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在想着法子提升学生成绩,值得点赞!”
其实,他们班的数学成绩在学校的几个平行班中,一直都是中等水平。要算努力程度,他们班的老师却是一流的,但为什么总不能够冒尖呢?
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一位给房间地面刷油漆的工人,他从门口往里刷漆,等到了里屋的墙角,也是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出门的路全给堵死了。这是一个叫做“越努力越窘迫”的典型案例。教学不是这样,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效果自然是有的。就拿典型的应试教育来说,刷题就是很多学校的老师选用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提分方式,简单而直接。它是完全靠牺牲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辛勤的汗水建立起来的成功堡垒,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条件反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1万小时,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在我看来,要促成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的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在正确方法引领下的刻意练习,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坚持,才会走向成功。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仅仅依靠拖堂或是补课来解决学生成绩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就一定没有自己的诗与远方。
教师的敬业是职业之本,但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与课改同行,那才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法宝。把握课改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究中探索规律,培养兴趣,找到童年的快乐,那才是孩子们所期盼的。
《报刊文摘》曾摘登过一篇《勤奋遭到了斥责》的文章。说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了?”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勤奋重要,但思考更重要。也只有想清楚了为什么出发?我们走起来才会更从容,做起来才会更高效。
有时候,教师的包办未必就是好事。如果我们适时地放手,把那些本该属于孩子时间给足他们,说不定收获到的会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更为有用。比如:运动,体验,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