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把课改作为方法》【打破教学的贫困】
教育的愿景与行动之间存在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课改”。课改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对旧有经验的打破,在打破中自有容易识别和被寻见的美丽。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宏观的课改理念是需要学习和接受的,而微观的教学才是需要改变的。当过去和未来都汇聚到当下,课改人当真诚响应自己理想的召唤,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用行动抵抗“经验的黄昏”。
《教学,请把“减法”作为方法》
“双减”的首要举措,实际上不是作业改革,而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提上去,作业改革是没有逻辑基础的。“双减”改革第一枪,还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提质,根本在激趣。如果没有直击课堂教学中的痛点,没有回应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没有关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那么减负就可能沦为一个伪命题。
“双减”带来的重要契机是教学提质;“双减”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教学上把“减法”作为方法,减出更多可能。一些老师总是不自觉的把时间投入到详细的讲解上,比这更糟糕的是,他们通常乐此不疲,无法自拔。殊不知,教师讲想的越多,越容易让学生的大脑产生惰性。
减法的背后是底气。减法思维下的教学要把“教”降到最低,给学生留白,让教师成为“教”到学生需要处的人,这不是靠勇气来完成的,而要靠底气。如果储存的知识匮乏,如果缺少对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如果对复杂的学情缺少足够的把握,所谓的减法便可能沦为懒惰和“不作为”。只有思考更全面,研究更深入,才能减到关键处;只有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智慧的“不教”;只有把教师要做的事减到最少,学生要做的事情才可能增到最多。“减到最少”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更大的智慧。相反,如果教师太过忙碌,就可能成为一个“盲人”,学生将成为教师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减法背后意味着创造。减法的本质是实现“少即是多”“少即是多”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尺。怎样才能做到“少即是多”呢?教师要整体的教,学生要完整的学。对教师而言,整合教学内容便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教学组织要从“课时”走向“单元”,课时和课程内容整合到位了,“少即是多”才有可能达成。这自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无论是设计教还是优化学,都要不断走向创造,而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研究学生“持续投入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是教师最大的智慧。
减法的背后是谦卑。教师只有谦卑才能放下偏见和优越感,才能看见学生的成长、热情和可爱。高效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倾听了学生多少,观察到了学生多少。尤其是教师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安心地说出“我不懂”。教师保持谦卑才能发现学生,敢于示弱才能成就学生。
教学上的“减法生存”更像是一次解放行动,解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减”之下,让我们给集体备课更多时间,以减法为方法检索课堂,让常态课更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学习生活更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如此,“双减”才能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