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感慨,为什么勤恳多年,不能随着时间实现积累,跻身某个领域。于是,努力无用想法自然在心中生成,会不经意间产生消极,被生活中的各种娱乐行为轻易消耗。常常感叹“选择大于努力”。其实就“努力”这件事来说,我觉得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几乎都是有用的,只是在努力过程中没有建立最佳变现点的能力。
我是做人力资源的,职业规划是其中的一个必备能力,所以时常会在弟弟妹妹前,就“努力与选择”这个话题,一副很大妈的“好为人师”。本质上我自己也摸索不好,在每个阶段时候总会豁然又会伴随着新的迷茫。
如何训练自己努力的变现能力
道理是很简单的,就是在每个成长阶段要分配好“磨刀”与“砍柴”的比例。比如我们餐厅的员工,在自己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恳努力,但鲜有员工在月高星稀的夜晚思考下今天的各种行为动作为什么是这样设置的,其他岗位又发生什么轻微的变化,“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以在自己的思维里没有对一件事形成一个思考体系,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刀进行每日“打磨”。所以经年过去,成长有限,纵是每天勤勉劳作,最多是个熟练的星级员工。
偶遇旧友,过程中表达了对朋友通过司法考试如今成为知名律师的钦佩,朋友回答说到这个岁数越来越觉得人和人的能力其实是无差的,只是在选择的时候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同的轨迹。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用那一两个月攻下来司法考试,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现在的生活。也可能会,但确定的是会低产很多。“律师”在各职业中天花板很高,空间很大,所以朋友的努力实现了一生的变现。
为自己的努力模式里加入“互联网”思维
说的再好听,终归大家都是“出来卖”的,只要“卖”字根植到自己的目标里,就能顺藤摸瓜。不管你“卖”的是什么,都要思考一个问题“你是想卖的更贵,还是想卖的更多”
《异类》一书中说,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某一领域的积累达到10000个小时,就从平凡进化超凡了,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所在的这个领域并非需要非常高的技能,即便你坚持了10000小时,然后仍是一无所获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析当下做的事是否能通过“数据”和“策划能力”而产生价值,如果不能,一定不要着手做。
所以我们在自己日常工作的领域里要审视自己的“基底”能力,能不能像互联网一样,积累自己的流量池,渐渐让自己的能力产生复利。
如何寻找自己的“基底”能力
可以将自己最想进攻为之付出努力的领域写下来,然后分析达到行业的中层水准所要具备的能力。比如我从事人力资源,“说”“沟通”“管理思维”是非常重要,另外还要有教培能力,有洞察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工程中要让所有人如沐春风。这些能力中最“基底”能力,我锁定能“写”、能“说”“长的好看”。那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要做有关这三方面能力的训练。
那如何检查自己是否在有效的努力。
1、问自己,是否坚持在自己的“基底”能力区进行努力
2、磨刀的时间是否选择了深夜两个小时,那白天就不要再浪费这两个小时
3、如果喜欢深夜学习,那要确定深夜的效率高过白天
4、一天是否总低头刷手机
另外,最后一条努力过后一定不要发朋友圈。我不反对发朋友圈本身这件事,一个结果的事情发朋友圈进行分享其实并没有影响过去那个努力的过程,但朋友圈的的点赞和赞美会导致我们自我感动,自我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下一天努力的判定及行为。
“选择”和“努力”孰重孰轻不再作证,我们无非都是在选择中努力,在努力中明确选择,只要始终不放弃自己对人生最大的期许,可能不会挣脱一命二运,但一定会生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