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来谈谈学习李元凤老师这堂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的运用-提高作物产量》为主题的高三二轮复习课之后的感受。
第一,明晰学习目标,指向学生辨析易错知识能力的提升
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谈到设计本次微专题复习的原因就是通过学生学情反馈的具体数据获悉学生存在两个易错易混点:“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的概念辨析”以及“不能灵活应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进行情境分析”。于是,设计了本专题,聚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的梳理和运用”。基于学情进行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更是精准教学,实现重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的基础。同时,李老师还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在PPT和导学案上,使得学生也能够带着清晰的目标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学习。
第二、巧设教学环节,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真实情境,指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教学目标聚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属于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分析,但本节课并没有就“原理”谈“原理”,而是创设了“提高作物产量”的真实情境,并以学生熟悉的“生菜”作为具体的作物种类,设置了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这一“原理”的角度出发探寻提高生菜产量相关措施的主体学习任务。通过对原理的深度剖析,最后探明并归纳总结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总体为:“提高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并从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分等多种具体的环境因素角度阐述具体的作物增产措施。全课一“境”贯之,衔接顺畅、逻辑严密,首尾呼应,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均指出试题素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真实问题情境组织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的情境创设正是对课标要求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切实落实,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对“提高作物产量措施”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这一生物学基本原理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渗透“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以及“以理论指导实践”等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作物产量”的情境也体现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二)构建多种模型,指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模型与建模”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类型和方法。本节课以“生菜叶肉组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CO2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为切入点,结合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为主体的“物理模型”,归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不同种类模型的使用,全面而系统地剖析“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地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以模型作为思维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深度思考“叶肉细胞”和“植物”这两个不同类的主体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关系中的区别,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通过不同模型的构建和转换,引导学生感悟“模型与建模”的方法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开展实验设计,指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开展实验设计,就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本节课以“半叶法”测定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为情境,既是对概念模型中“有机物的产生量、积累量和消耗量”等核心概念的深度分析,又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的实验方案设计这一任务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训练和评价。
第三,重视评价反馈,指向学生能力进阶的落实
作为一节二轮复习课,“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发展”都需要反应在学生的落实情况中,因此课堂的评价反馈就极为重要。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启迪过程以“问题串”为主线,评价方式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都表现得很充分。另一方面,评价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例如活动一对数学模型的分析和转换过程中,李老师通过设置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李老师又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推动着学生的能力进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