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吹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波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一词,在西方的词源学分析中,其基本意思是“往外带领”,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将内在的东西带出;其二是将人引导到其自身之外。因而,教育不仅要引导出个体内在的德与善,也要将人带出其自身,面向共同的人类世界,并在与他人的相遇与交往中实现自我建构。
教育即生长。古今中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都是对教育本质的认可。
日前,《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和《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发布,全面系列性、科学化创新开展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
《方案》和《清单》聚焦热爱生活、乐意交往、喜欢学习三种核心习惯的养成,确立了三种核心习惯的主要养成目标:生活习惯的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喜欢运动、安全卫生、劳动启蒙5项主要目标;交往习惯的自我肯定、友爱同伴、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热爱集体5项主要目标;学习习惯的好奇好问、专注坚持、勇于探究、喜欢阅读、多元表达5项主要目标。
基于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灵活开展。充分挖掘与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的教育潜能,依托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抓住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用温和、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引导幼儿,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行为,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交往、学习习惯。并且,成人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从先秦诸子的“蒙正”教育到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高度概括说“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根在《习惯论》中也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美国作家福尔格姆在《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中描绘了诸多已经在幼儿园学过和养成了的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与习惯,包括:与人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伤害了别人,要赔礼道歉……
但为何这些习惯在离开幼儿园后会逐渐丢失呢?原因在于:教育所生成的习惯是静态的,而日常生活则是动态的。这意味着在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之后,延续的教育过程必须以理性、情感与意志的能力去充实、巩固、提升这些习惯,使其展露出更高阶的形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品性。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反复引导、强化,才能进一步巩固教育赋予人的良好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曾经说过:“我的祖父经常会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总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可能就是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吧”。
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
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
“学”分两种:其一为“干预的学”,即教育;其二为“自发的学”,即纯粹的学习。良好的“教育”则是让“干预的学”与“自发的学”统一于“自觉的学”。而此时的教育就实现了其最高追求——教育即自我教育。
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外在的规范与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需求,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