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戒律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呢?发誓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释迦牟尼曾说过,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所以,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以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爱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物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成功,拥有过才可放弃...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
但是,这看似真理的结论,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换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在名利场中,每个人都有的贪、嗔、痴、慢、疑。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证明你真的不会被欲所奴?还是说,你之所以敢宣称自己无欲无求,只不过是你未曾真正走过红尘?这也许戳痛了你的心,但这才是“人”。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多少次我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往前一步还是后退一步?人生往往看起来,往前一步,鹏程万里,可谁又知道,一旦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等待你的不是万丈深渊?
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当儿子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样回答?她怎告诉他?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独去?只有男人做得到。
若你渴求佛法,你可成佛,在今生,此身何属。
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答案是让它流入大海!
人在尘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们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断,或腐烂,或被困,但我们的归宿都只有一个:流入大海!
纠结是没有必要的,伪饰是没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面对,不管是外在的挫折还是内心的欲望,只有面对,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一样的面对,而最终的归宿都只有一个:大海!
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道家讲出生入死(出生之日就是死亡之时),生死气化顺其自然。儒道释道理相通。得出结论马列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的唯物论和维物史观。
不负如来不负卿,想想都很美,我既可以修道念佛,又可以与你共浴爱河...但是,这难道不是最蛊惑人心的妄想?!
释迦摩尼对耶输陀罗有没有爱?有,当然有!他是否决绝离开了耶输陀罗,去追求佛法?是的,决绝!他的爱情是不粘着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他没有纠结,没有牵绊,选了就是选了,坚定走下去。
我们要“拥有过才放弃”,我们要“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到头来呢?多少自称修行者的人,在期盼着“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从容来去”?而这,难道不是最要命的“粘着”,不是最要命的“贪痴”?
“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行走在无常的生命之流中,最要紧的,也许不是选择哪条路,而是你能在那条路上坚持多久。
我认为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权力、金钱、家庭、五色均可放下,只是在权衡的自己心情和责任而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互结合;故不为而为,为而不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