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领导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员工,你盯着的时候,他似乎都在努力工作,可是稍微一转身,他就上网看小说、逛淘宝、聊微信。也有员工,不上网看小说、不购物,也不聊天,一直在干活,看上去兢兢业业,但就是不出业绩。
第一种情况叫“出工不出力”;第二种情况叫“出力不出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信息技术部门在工作时间屏蔽淘宝和微信吗?这么多APP(应用程序),想屏蔽是屏蔽不完的。那么,流程化管理吗,规定每个员工每天必须给客户打30个电话?考核数量容易,但是怎么考核语气、语调、语速呢?
德鲁克说:方法论虽然重要,但是用方法论让员工“能干”之前,关键是让他们“想干”。让他们想干,就要激发善意。
号称“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的著名餐饮公司海底捞,业内流传着很多关于它的传说。比如,有客人想把没吃完的半盘西瓜打包,结果海底捞员工给他包了一整个西瓜,正如那句诗“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样的服务,是任何标准流程都无法具体规定的。员工之所以想尽办法打动顾客,是因为公司想尽方法打动了员工。
海底捞如何打动员工,激发他们的善意?海底捞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公司会培训他们如何使用自动柜员机、如何乘坐地铁。发工资时,公司会把一部分钱直接打给他们的父母,让父母也感受到这份荣耀。店长离职,就算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公司也会给他8万元 “嫁妆”。如果是小区经理,给20万元;大区经理,送一家火锅店……
公司这样对待员工,稍微有点感恩之心的人,能没有善意吗?
大家绞尽脑汁,出工、出力、出活。有近万名员工的海底捞,人员流动率保持在 10% 左右,而中国餐饮业的平均流动率28.6%。
同样工作8小时,能做多少事,和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巨大。德鲁克认真研究了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20年后说:我们不能只雇用员工的双手,而必须连双手的主人一起雇用。
激发善意,就是为了“雇用整个人”。如何才能激发善意呢?你从来不可能真正激发一个人,你只能给他一个理由,让他激发自己。
很多公司都深谙此道。比如京东的老板刘强东,身价400亿,每年都要选个日子,与库管、配送人员一起吃果冻,再用果冻杯喝白酒。他甚至还要找一天亲自送货。据说有一次,刘强东视察员工宿舍,看到逼仄的居住环境,他怒了:我们的员工怎么能住这种地方!
再比如顺丰的老板王卫,快递员不小心把一辆车刮了,司机下车又打又骂,在网上引起众怒。王卫公开表态:我王卫向所有朋友声明,如果这件事不追究到底,我不配再做顺丰总裁!
美国“9·11”事件后,航空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一些管理者一边喊着“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一边迅速裁员,近10万员工面临失业。可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决定,即使每天亏损三四百万美元,也要坚持避免裁员。西南航空的决定感动了员工,激发了善意。员工们更努力地工作,提出了很多降低成本的建议。有的员工甚至将自己的部分红利和工资捐给公司,还有员工在退税支票上签字,直接将钱转到公司名下。
尽力来自本分,尽心来自善意。
我们从一个基本的问题开始: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更科学的流程,还是更团结的人心?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我们雇用的不是人的双手,而是整个人,包括他的脑和他的心”。
如何激发善意,就是我们每位管理员最重要的功课,每个公司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做法,形式可以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想办法激发出员工的善意。
个人经验总结
1.让每个员工看到自己在升值,是你的团队里因为她的努力让客户收获了价值,她为团队创造了业绩(可以是营业额也可以是客户口碑等)。并且要及时认可和奖励。
2.让员工看到她的独特性,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