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问听了先生“止至善”教诲后,觉得与朱熹关于格物的说法不吻合。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徐爱又说:朱子的说法有“精一”论、“博约”论和“尽心知性”说的依据呀。
这里阳明先生把"格物致知"分为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第一层是: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第二层是:存心养天,是学知利行事;第三层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侍,是困知勉行事。
这三个境界其实是王阳明结合《中庸》和《孟子》中的思想来讲的。
在《孟子·尽心上》这一篇,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中庸》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孟子和中庸中都提出了人的认知的三个层次,。大概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心,然后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认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之道",这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心到天领悟天道过程。
王阳明说,能够做到"尽心知性知天"的人,就可以做到"生知安行",也就是生来就知道怎么做,而且会自觉自愿地这么做。这种境界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事,好像是随心所欲,但不会超越界限,这是真正的身心自由的境界,这就是中庸里面说的"生知安行"的境界。
王阳明说:"存心养天,学知利行事",这是次之的境界,存心就是没有完全尽心,没有达到天人合一,所以要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怎么做。
第三种境界"天寿不二,修身以侍,困知勉行事",天寿不二就是说,不管长寿或者短命,都毫不动摇自己的本心,只是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修养,这样的人,能够做到"困知勉行",也就是面对困难能知难而上,努力自勉的意思,王阳明说,这是初学者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