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五步”,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第一步是“确权”,即父母要把做事情的权利归还给孩子。
其实,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生活实践当中习得来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妨试着与孩子 “划清界限”,明确哪些权利是孩子的,孩子能做的事。
父母尽量不要伸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无须“包办”或替代过多,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知道“我要做什么” “我怎么做”。
第二步是“谈判”,列出清单、明确任务。
父母要以平等的身份来与孩子交流沟通且达成共识,获得孩子的认可。
其实,孩子到4岁时就已经具备了沟通的能力,这时,父母不妨试着跟孩子平等“谈判”——
从一日生活入手,跟孩子一起列清单,很明确、很清楚地列出来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份清单也应是全家人共同遵守的规则,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榜样。
第三步是“立规矩”,这是养成好习惯的一个核心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为”,好习惯的建立同样要遵循这个原则。
在立规矩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懂得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规则一旦建立,全家人都要遵守,不能有双重标准,父母如果没有做到也需要接受惩罚。
此外,还需要让孩子对规则产生一种敬畏感,特别是要明确边界感、守住底线,明白哪些规则和底线是一定不能突破的。
孩子如果破坏了底线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再纠正起来其实是非常难的。
第四步是“行动”。
前三步是好习惯养成准备期,“行动”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艰难的。
如何“行动”呢?其实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行动时,父母要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
“一致性”就是规则一旦建立,大家都要遵守;
“一贯性”就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要让孩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执行。
当然,也需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现状做出适当的调整,不要攀比,更不能期待一步到位。
不妨从一小步开始行动,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去试错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父母也需要及时鼓励,帮助孩子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也逐步学会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心。
第五步是“检验”。
习惯成自然,当孩子在不需要提示时仍能自觉主动地做出良好的行为时,就是好习惯养成的标志。
如果孩子未能养成好习惯,父母也不要过分担心,可以根据检验结果来调整优化过程。
比如孩子做事拖拉,父母不妨试着先把权利还给他,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
然后谈判的时候要说明规则和要求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接下来就是行动,也不要一步到位,本该10分钟完成的事,父母不妨再多给孩子点儿时间,并注意及时鼓励。
慢慢地孩子就能提高效率,自觉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情,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