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课程内容为第一章中的《机械运动》和《运动的快慢》,在后者的课堂之中,学生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路程、制动路程的学习和讨论,深刻的意识到“安全开车、请勿酒驾”依据及重要。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更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初中并未形成规范标准的大纲书籍,也没有专门一贯性的长期相关辅导,学校进行的生命讲座大部分还是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单一,最终缺乏全面的落实。初中的生命教育,依托各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合理嵌入,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物理教师应发挥物理科目基于实际的优势,深刻挖掘学科知识与生命发展过程联系,在作业内容上体现生命教育的实际意义。
物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着力挖掘涉及安全隐患的内容。比如,如上所述,在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探究个人面对应急情况反应所需要时间的活动,以此让学生意识到行车过程中保持安全距离的必要性及针对追尾事件立法的科学性。此时作业可让学生网上查阅收集车祸发生缘由,因车间距不足引发车祸的概率;在学习光学时,涉及眼睛结构和各类光学仪器的机构对比,灵敏度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神奇的光学“仪器”之一,是世界上最美的交流窗口,每个人的窗口独一无二,至美至圣,引导学生对双眼的爱护,对自己眼中独有世界的意识情感;在学习物态变化时,结合当下温室气体和全球日趋变暖的现实情况,让学生写一篇《假如地球40摄氏度,我们如何生活?》,引发学生保护环境,珍惜当下生活的意识。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的用心用情,拓展教材示例,收集最新科技和热点,结合学生生活场景和学习规律,才能处处发现生命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