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作者对用户研究的定义:
凡事能够协助我们理解用户并以研究得到的结论,指导我们设计产品和优化产品的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算作用户研究的范畴。
用户研究的目的是得知用户个方面的情况,是一种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而要指导这样一个行为就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你做用户研究,目标对象是哪些用户?你想要获取到这些用户哪些方面的信息?
用户研究的结果从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得到了某种情报,从获取方法上看分为用户行为情报和用户观点情报;从情报本身的特征来看分为定性结论和定量结论。
作者列举了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2. 用户访谈
3. 可用性测试
4. 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
就问卷调查这种方法来讲,想要将问卷设计得合理,主要有3点需要注意:
1. 必须要确保问卷能够达到目的
2. 问卷问题的合理性
3. 样本把控的合理性
但不管自认为问卷设计得有多合理,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只能作为参考,必须要结合其它需求分析或用户研究方法来综合得出决策依据。
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可以定向深入地了解某个问题。
用户访谈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了解用户群体、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意见、探讨某个特殊主题。
用户访谈一样要注意以下3点:
1. 确认目的
2. 设计问答
3. 把控样本
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的重点是要对用户的使用过程进行观察,并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所了解。
可用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实现的产品是可以使用的,要把握好测试的时机和内容。
可用性测试的时机
在最简易的可用版本实现后
正式版本上线前(留有可以修改的余地)
(其实也可以是在高保真产品原型做完后)
可用性测试的内容
要关注用户对产品的**整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数据分析
好的产品经理要对数据敏感。
产品经理要关心用户在产品上的行为数据。
Q:产品经理如何对需求分析正确与否、方案设计合理与否做验证?
Q:用户到底喜不喜欢某个功能?
Q:有多少用户会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碰到问题?
所有上面的3个问题,作者认为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
作者列举了产品经理普遍需要关注的几个数据:
启动次数——反应用户黏性
启动时间及持续时间——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都在什么时间段用,用了多长时间)
1. 事件完成情况——分析功能优劣的手段(转化率、跳出率等)
2. 使用出错情况——可以了解是否产品的提示和流程不够友好
3. 用户活跃情况——了解用户是否喜欢产品、认可产品
4. 用户属性
5. 实地考察
走出门去是理解用户的终极方法。
总结
定性和定量地去做用户研究。
定性:有价值的观点。
定量:客观合理地统计和展现数据。
通过用户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否能够支持产品经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