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由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所写的一部奇幻类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卡夫卡的成长史。本人看的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林少华先生翻译的版本。
今天想写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故事……实际上是作业赏析,书已经不想再看了,拿着赏析多翻几遍,尝试着来讨论讨论村上春树的文字世界。不过老实说村上的书我也没看过几本,所以本文的中心还是围绕着《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来谈。
“年龄在十五岁,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中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田村卡夫卡君不过是以极端形式将我们十五岁时实际体验和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故事承揽下来。”
以上这段话是村上特地写给中文读者的序言中的一段,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之前的文章多是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男性,大多是一群受到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又比如《且听风吟》中的大学生男主角。
而这次十五岁的男主角可以说是村上的首次挑战,毕竟处于一个这么特殊的年纪,除了面向初中生的少女杂志和面向中二病的高中生拯救世界动漫之外,很少会有文艺类作品选择用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当作主角。由于身心的剧烈变化,处于这个年纪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未来的成长之路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他是在成长中的主角,且这种成长剧烈又迅速。
而这篇文中的主人公设定偏偏还是个极端中的个例,年幼时母亲出走,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而父亲不单没给他带来一星半点的正常亲情关爱,甚至还将俄狄浦斯王的诅咒加诸于年幼的卡夫卡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卡夫卡不由地开始怨恨自己的父亲,渴望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五岁男孩,足以反抗自己的父亲。
而后卡夫卡在十五岁那年辍学离家,开始流浪,而文章的故事即是从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流浪开始。
文章为双线叙事结构,少年的流浪开始了故事的第一条主线,而后的第二章由一段采访报告开始的,来自过去的故事则是文章的第二条主线。两条线乍一看毫无关联,而后却在命运的指示下纠缠在了一起,交织出这个充满着象征与隐喻的故事。
本来想认真探讨一下文中各种各样的隐喻,比如那形而上学的沙尘暴,比如少女佐伯,比如叫做乌鸦的少年,再比如能与猫交谈的中田……洋洋洒洒写了近一千字,还是一个个地删掉了。首先我个人的见解摆在那,对于这些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评论家讨论过的象征性事物,我唯有说多错多一条路可走,其次是看书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件主观的事情,与其当一个半懂不懂的半吊子在这故弄玄虚,还不如老老实实说出自己心中看完这本书后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
即,在村上春树构建的这个名为《海边的卡夫卡》的文本世界里,我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
首先毋庸置疑的,它确确实实是一本讲述少年成长的小说,即便卡夫卡君的例子非常极端,但在他的身上确实存在着所有十五岁少年的共性,我们在阅读他的旅途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在十五岁那年的心境,我们一边与世界上那些丑陋的,企图伤害自己的一面对抗,又一边被世界上温柔的,美好的一面所打动,被世界拯救,最终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矛盾又复杂的心境里成长。这是唯有少年人才会有的特殊时光。
而在少年人的成长背后,这篇文的第二个主角中田也登上了故事的舞台,他刚站上舞台的时候,站在边缘小心翼翼地背负着一个巨大的谜团,以一个痴呆老人的身上。而他身上的那谜团像一个巨大的风暴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移动到舞台中央,将所有人都裹挟在其中,无力反抗,不得动弹。
毕竟中田是战争的遗民。他在战争中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事情,重新活下来的他像是变成了一具空荡荡的躯壳,就连影子都要比别人浅一些。而关于中田战争遗民的认识,除了文章中那大段大段介绍将中田正常的一生所毁掉的神秘毒气之外,我觉得接下去的中田将琼尼•沃克杀死的那一章可以更好的印证我的这个观点。
“一有战争,就要去征兵,征去当兵,就要扛枪上战场杀死对手,而且必须多杀,你喜欢杀人也好,讨厌也好,这种事没人为你着想。迫不得已,否则你就要被杀。”
琼尼•沃克用食指尖对着中田的前胸,“砰!”他说,“这就是人类历史的主题。”
以上两段话摘自原文,从后文我们可以得知虐猫狂魔琼尼•沃克也就是少年卡夫卡的父亲。中田君在他的指引下来到了琼尼•沃克,也就是少年卡夫卡的家,接着在琼尼•沃克的引导下,中田将他所杀死——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这样,但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中田曾在战争中受到过不明伤害,醒来时的他犹如一具空空如也的躯壳,虽然明明是中田杀掉了他,但同一时间远在四国的卡夫卡却由于不明原因昏迷,醒来时身上沾满了血污。
在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睡是梦的本来主人,你都和他共有那个梦,所以你必须对梦中发生的事情负责,归根结底,那个梦是通过你灵魂的暗渠所潜入的。”这句话与之后卡夫卡将父亲所杀的事相互印证,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向读者告白,在我的文本世界里,确确实实就是田村卡夫卡君通过不合常理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关于琼尼•沃克这个人物形象的设置也是颇有深意,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猫咪,胁迫弱者中田,他指出战争毫无逻辑和意义,自己却沉溺在暴力里,最后尖锐地指出唯有以暴制暴才能终结暴力,于是他引诱中田杀掉了自己。但最后杀掉他的罪孽却落在了他的儿子中田卡夫卡身上,倘若说琼尼•沃克这个形象代表着战时的日本,而田村卡夫卡象征着当今的日本社会,作家将这二人的关系进行这番巧妙处理可谓是匠心独具,他尖锐地用卡夫卡这个人物形象指出当今日本的现状——这个社会里依然还存在着不安定的暴力因素。
日本作为战败国,似乎并没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他们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却不愿承认战争从何而起。是的,这本成长小说里还有个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的话题,就是反战。无论是中田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卡夫卡杀死自己的父亲,佐伯的恋人死在暴力团伙的斗争里,这一切的一切都隐含着作者正视战争并鲜明地反对战争的立场。
我记得曾看过一本村上的散文集,他说道他的父亲是参加了远东战争的士兵,回国后日日对着神龛祷告,为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祷告,不论身份国籍,但纵然这般,他心上的枷锁也一直没有放下——由此可见,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是深远又持久的。
当这份伤痛延续了下来,传承到这位十五岁的少年的身上。他背负着父亲加诸在他身上的恶毒诅咒,杀掉自己的父亲,同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交合,其中杀掉自己父亲这种事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应验了如果说这是十五岁少年必须面对的人生丑恶的一面。
那么,文中人生导师一般的大岛便是十五岁少年所体会到的世界的温柔。
大岛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忍不住摘录如下:
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于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我从心底畏惧和憎恶这些东西,何为正确何为不正确——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这种个别判断失误,在很多情况下事后不是不可以纠正,只要有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一般都可以挽回。然而缺乏想象力的狭隘和苛刻却同寄生虫无异,它们改变赖以生存的主体,改变自身形状而无限繁衍下去,这里没有获救希望。
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别人,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对于所有的不一样报以极大的偏见,一旦出现了自己无法认同的不一致的观点一律按异端处理,先将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便开始高高在上地指责别人,嘴里说着公平正义,追求正确的三观,实则却只是在追求和你一样罢了。
如此这般在自己僵化的思想体系里称王称霸,如此空洞又无趣。村上的这段话放在许多人和事身上仍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
话题跑远了,回到人生导师身上,大岛这个人物的出现正是适应了十五岁少年所需要的东西,在你十五岁的时候,你的三观尚未成熟,无论是身和心都还处在一个需要人引导的时候——而大岛正是这个正确的引导人。
田村卡夫卡在背负着诅咒并且诅咒一一应验了的情况下还能获得救赎,大岛功不可没。更何况,卡夫卡也正是通过大岛,才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佐伯女士。佐伯女士是一个灵与肉分离了的人物,某种程度上她和中田是十分相似的,但不同的是,佐伯女士是自愿地将曾经的自己所封闭,而中田则是在战争这个巨大的暴力里受到伤害,被迫变成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思考,对比起浓墨重彩刻画的少年形象田村卡夫卡,这位同样在书里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另一条支线的主人公中田,在这本书里扮演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我自己一直没怎么想明白,直到后面看到百科上的解答——
中田杀琼尼·沃克实质上是帮助卡夫卡完成"弑父"这一成长的重要仪式。此外,中田舍命打开了"入口石",也是为了成全卡夫卡走进"森林"。
中田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而又荒谬的分裂形象,其遭遇实质上就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展示。正是暴力和战争的外在力量撕裂了中田的魂体,带来了更大的伤害,或者不成为真正的人,而成为暴力的工具。
这里就应当是中田与佐伯最大的不同了,佐伯象征着田村所缺失的母爱,母亲说到底就是一切的母体,我们每个人都诞生于她。但田中却是一个象征的伤疤,在文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卡夫卡君的成长铺路的工具人。
继续回到少年的成长,他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佐伯,还见到了佐伯的灵体,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十五岁的佐伯,那个心中充满着爱与感情的少女佐伯——田村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少女佐伯,在甲村的房间里同现实里的佐伯交合,他有条不紊地按着诅咒走着,一步步地犯下命中注定的罪行。
如同俄狄浦斯王一般。但田村的罪行远比俄狄浦斯王要恶劣得多,首先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古希腊的悲剧就爱搞冥冥注定无处可避无法反抗这一套,但田村则不然,同母亲交合时的他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以当下的伦理观念来看,这个少年简直是罪无可恕。但假如从他的角度来看,他与生母交合有两点理由,一是他爱上了十五岁的佐伯。第二点则是他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挣脱父亲所下的诅咒,他选择将诅咒全盘接受,自己主动将其去一一应验,接受来自父亲的遭受血脉,接受自己杀死了父亲,同母亲姐姐交合的事实,他认为只有自己去接受这诸多的丑陋,才能让自己从诅咒的枷锁中挣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这田村选择了这个做法之后的故事剧情便渐渐进入最后的高潮了,所有的线索像是河流一般交汇在一起,他们如即将奔流入海的江河,在入海口处汇聚,声势浩大磅礴,抛开种种隐喻,单从故事本身来探讨,少年田村离家出走,一路上遇见了姐姐樱花,大岛,母亲佐伯,而中田在杀死田村的父亲之后一路向西逃亡,遇上了不少选择帮助他的好心人,最后同司机星野一起来到了四国高松。中田的路线与田村少年的路线巧妙重合,但田村出走是为了战胜自己,而中田的离家虽然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但他同时也是一场找回自己之旅——找回那个他曾丢弃在战争中的自己,活下来的中田不过是一具空壳,而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具空壳,才得以做到接下来那一切的不可思议之事。
这之后,中田找到了佐伯,入口的石头成功打开,田村才得以进入森林的核心,而大致的隐喻也可以明了了,村上在这本书中再一次鲜明地强调了反战这个主题,不单单是反对战争,以及与战争相近的,那不可控的暴力因素而受到伤害的受害者才会在冥冥中遇见,最后相聚于甲村图书馆,而男主人公田村就要复杂得多,他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他代指着战败后新生的日本,而他对樱花的强迫就是他身上那不可控的,萦绕在日本上方的暴力乌云。
田中进入了森林的核心,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看起来宽广的无边的森林说不定正是你心中的密林在外部的投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延展到外部,内部与外部对调,你既是咱现实世界,也是踩在内心荒芜之上。”
虽然看起来玄乎得很,但在文本世界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寻求自我之旅,我将自己放逐在这片无边的密林之中,而又在这其中找寻自己。正如最初的名叫乌鸦的少年所说——你会从中穿过,穿过猛烈的沙尘暴,穿过形而上学的,象征性的沙尘暴。这沙尘暴便是所谓的命运。
田村进入了森林的核心,里面是个乌托邦一般的城镇,田村进入其中,见到了十五岁的佐伯。而此时的现实世界里,中田和佐伯都已经去世,星野继承了中田关上入口石的遗志。按照故事里的时间,十五岁的佐伯尚未失去恋人,她为何会接触到这个入口并进入城镇?田村又为何要非和她见一面不可呢?
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首先田村进入这座森林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成长,这是他成长所必须面对的最大的一道门坎。其次,田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佐伯的少年恋人甲村的延展,他被自己的父母遗弃,但最后佐伯却是这样说的,“我在久远的往昔扔掉了不该扔的东西,扔掉了我比什么都珍爱的东西。我害怕迟早会失去,所以不能不用自己的手扔掉,我想,与其被夺走或由于偶然原因消失,还不如自行扔掉为好。当然那里面也有不可能减却的愤怒,然而那是错误的,那是我绝对不可扔掉的东西。”
田村达成了与母亲的和解,即使他早早被母亲抛弃,即使他与生母交合。后来在田村即将要迷失在森林之际,他是靠着母亲的祝福,最终才得以不迷失方向。
田村最后回到了东京,开始了自己普通人模式的新生活。结局部分写的很有感触,摘录如下:
“车过名古屋时下起了雨,我看着在发暗的玻璃窗上划线的雨珠,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在想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
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感触,它从眼睛里溢出,顺着脸颊流淌到嘴角停住,在那里慢慢干涸。不要紧的,我对自己说,仅仅一行,我甚至不觉得那是我的泪水,而是打在车窗上的一部分,我做了正确的事情么?”
相比起结局的最后一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这句官方盖章宣布卡夫卡君得到救赎,在成长中获得新生的话。
我个人倒是更喜欢卡夫卡将头靠在车窗上轻声问自己,我做了正确的事情么?即便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成为了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会感到迷茫,那迷茫丝丝入絮,如窗边一直在飘落的雨丝一般,细细地落进少年迷茫的心里。
这本充满着象征隐喻的奇幻文学,最后却是让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十五岁,这大概就是文学作品的不可思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