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沟通并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但是回归到生活中,我们常心怀善意的沟通,有时候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这是因为非暴力沟通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但让对方更准确地理解到你的善意,还需要准确把握表达方式。非暴力沟通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我们在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时,同时也要注意区分评论、想法、命令带给对方的误解,它们的差别是细微的,需要我们更努力地去学习和运用。
01 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以及他们的行为,而能够做到不评判、指责或者用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例如有人说:“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就是观察,而有人说:“他太霸道了,从来都不问我的意见”就是评论。
在沟通中,几次、曾经等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而总是、从不等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往往是评论。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02 感受和想法的区别
当我们说“我觉得”,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
体会和表达自我感受并不容易,需要非常敏锐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重要的是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或者评价。例如:“我觉得你不爱我”就是评价,“我很伤心”或“我十分痛苦”是感受。
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例如平静、自在、害怕、担心等具体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03 需要和感受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包括:自由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例如:“你来得这么晚,我很郁闷”是感受,“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就是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04 请求和命令的区别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呢?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例如:“请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件?”是请求,而“我希望你经常做晚饭”就是命令。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出请求呢?书中给了我们三个建议:
一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这样也许会让对方感到困惑,甚至引起反感。
二是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三是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例如,不要使用“我希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这样的语言,可以告诉对方“请你进我办公室的时候先敲门”。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要让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通过了解每个人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帮助我们实现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