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无名小卒,都能胜过隋唐的英雄豪杰?

《三国演义》开篇即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基本相符的——秦汉大一统了400多年后,紧接着就是从汉末到唐初的400多年乱世;唐朝的统一维持了不到三百年,五代十国到元初的大分裂又持续了近400年;此后的元明清三朝虽然在大体上改变了这一趋势,但每到改朝换代时造成的文明倒退、社会混乱、生民涂炭却较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到乱世或是改朝换代,带给这个世间的都是一副末日般的景象。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人口在短短的十几、几十年间在官方统计的户籍中消失无踪这种事情司空见惯,更常见的则是异族入侵——在华夏大地上烧杀劫掠,中原王朝不得不割地、和亲、赔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感慨就是乱世写照

当“五胡”在中原肆虐时,司马懿的子孙能做的只有龟缩在江南瑟瑟发抖;当隋失其鹿引来天下英雄共逐之时,李渊、窦建德、王世充等英雄人物首先想到的却是争先向突厥人称臣、献媚;石敬瑭认贼作父、卖土求荣,两宋的赵家皇帝一门心思的花钱买平安;李自成、张献忠杀起本族人来如砍瓜切菜,遇到满洲人就成了软脚虾;甚至连义和团的“仙术”好像也只有用在国人身上才好使,碰上洋人就不灵。

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么这种事情就发生在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三国的英雄们可不光在内战,他们还在横扫四夷以及开疆拓土。

老祖宗很早以前就曾经告诫我们“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可惜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似乎日子过得越好,就将这样的金玉良言忘记得越快,唯有质朴憨直的秦汉先人才会信守不渝。

在春秋那个诸侯攻伐不休、戎狄趁机进犯,“中国不绝若线”(《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危急时刻,齐桓公率先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先后救燕、助邢、复卫,终成让天下信服的一代霸主。他还留下了“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的警世名言,所以哪怕战国七雄争霸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秦、赵、燕等诸侯也不忘在北疆驻扎重兵以御匈奴。秦灭六国之后,不顾中原空虚也要先后发兵近百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以固华夏。

哪怕到了今天,齐桓公仍然被视为古代明君的典范,靠的就是“尊王攘夷”这四个字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也有句名言叫“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读通鉴论卷八·后汉恒帝纪·第九条》),不管是他借古讽今也好有感而发也罢,但他说的确实是实情。

比如在汉末的时候,天子权威不在导致军阀混战成一团这不奇怪,天下人口在几十年间从6000多万迅速凋零到不足千万也不足奇。可是当我们被魏蜀吴等国为了追逐皇图霸业而酣战不休、无数英雄人物粉墨登场所吸引时,可能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像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一时枭雄从来没有忘记身为炎黄苗裔的责任。他们固然是“兄弟阋于墙”,但也同时扎紧了中土华夏的篱笆,甚至时不时的杀进异域,将那些不够老实或是看着不够顺眼的蛮夷们挨个砍上一圈。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尽管蜀国的实力不足,但他们在平定西南夷的问题上竭尽了全力,使得在其后的数百年大乱世中,西南保持了相对的平静。否则难以想象以两晋之孱弱,还能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孙吴则扫平了境内的山越、山夷、五溪蛮,还兴致勃勃的派人乘船跑去夷洲旅游了一圈;曹魏则更是大发神威,从南匈奴、乌桓、鲜卑、氐、羌这几个后来祸害了华夏300年的胡族,再到高句丽这个东北小霸被他们挨个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为止。

而像这种一边内斗、一边还能将四方蛮夷收拾得如此乖巧的事情,也只有三国时期的那些乱世枭雄们才能做到。

正因为如此,东汉哪怕亡国了也几乎未失寸土(大约580万平方公里)。而且从汉末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虽然将中原的花花世界折腾得乌烟瘴气、人口损失了近八成,但神奇的事情却发生了——魏蜀吴三国疆域最大时面积超过了640万平方公里,居然还开了疆、拓了土。等到三分归为一统,司马家的皇帝虽然没出息,却有足够的老本可吃——随便找出一幅前朝的舆图,把“汉”字抠下来换成“晋”字,这张图继续用下去基本没什么大的问题(大约540万平方公里)……

汉末、三国和西晋的疆域,基本就没有什么区别

曹、刘、孙等尽是盖世英雄,搞出如此伟业似不足奇。其实不仅是他们,在那个大时代里随便划拉出几个平庸之辈,都能让后世动辄号称英雄者羞惭得无地自容。


曾让隋唐两朝的明君良将头疼无比的高句丽,在三国时就是送人头的货色。

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发大军30万北伐开始,到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终于灭掉高句丽,在这70多年的时间里,高句丽这个又穷又横的蕞尔小邦可是把煌煌“天朝”给折腾惨了——丧师何止百万、靡费更是无法计数,遍布辽东和半岛上的无数座用死难隋兵的头颅铸成的“京观”,更成为华夏千年之耻。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结果耗尽了军力民力,导致国内糜烂,最终亡国

本可成为一代明君的杨广因三征高句丽的惨败身死国灭,被称作“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称帝后唯一的一次亲征就是北伐高句丽,结果却无功而返。在隋末唐初之时,高句丽一度占领了整个辽东,并觊觎辽西。

可是若将时光回溯到300多年前,高句丽又算个什么玩意?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于今天的辽宁新宾建国,40年后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此后高句丽通过不断的征伐周边部族,开始强大起来,尤其是在汉末乱世的时候,趁着中原混战无暇他顾,开始打起了吞并辽东的算盘。

贼手伸出来,就得毫不犹豫的斩掉——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毌丘俭奉命率步骑万人讨伐高句丽,与高句丽王位宫麾下的2万余人先后战于沸流水、梁口并大胜之。位宫手头就剩下了千把人,被迫逃往东沃沮,企图凭借丸都山城的天险迫退魏军(跟隋唐时高句丽人钻进乌龟壳死守的战术如出一辙)。

可是毌丘俭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他采取正面佯攻、遣精壮之士从背后攀崖突袭的办法,没费多大劲就攻破了丸都山城,位宫只得再度逃窜。

毌丘俭是曹魏末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被司马师所杀

次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其实称“征”有些夸张了,就是撵得位宫这只老兔子到处逃亡而已。老毌后来不耐烦了,自己坐镇丸都,派玄菟太守王颀继续去追位宫,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则去攻打依附于高句丽的附庸部落。最后王颀虽然没抓住位宫,但一口气追杀到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一带,斩杀敌军无数;刘茂和弓遵也杀得顺风顺水,韩那奚等数十部落被迫投降,还将在东汉初年就废弃掉的“汉四郡”中的临屯郡再次纳入版图。此后位宫死于逃亡途中,毌丘俭在刻石记功后裹挟着大量的高句丽人口回师凯旋。

不过毌丘俭犯了个错误,那就是他以为此战后高句丽已经亡国了。而且当地气候恶劣又地僻民稀,所以曹魏并未在此驻军,这就给了高句丽苟延残喘的机会。70多年后,他们趁着永嘉之乱的机会,再度在辽东和半岛活跃起来,终在隋唐时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拿曹魏收拾高句丽有点欺负人了,要不咱们换两个无名小卒来试试?

何为英雄豪杰?西汉时的董仲舒曾经下过定义:

“故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豪杰俊英不相陵,故治天下如视诸掌上。”《春秋繁露·卷八·爵国第二十八》

能够驾驭10个人就能称豪、100个人就能称杰,这个标准确实有点太低了,起码不适合三国那个大时代——像曹、刘、孙这样的顶级枭雄自不必说,二袁、董卓、刘表、马腾等一时或一地的霸主相比之下只能算是二、三流的人物。

那么公孙度与公孙康这对父子呢?称之为末流并不过分吧?可就是这两个名字早已湮没于故纸堆中的无名小卒,却曾把让无数隋唐英雄“身与名俱灭”的高句丽打成了狗。

说公孙度父子是无名小卒可能会有人不服气。不过我们可以拿游戏为证(详见下图)——本事矬、地盘穷、兵马少,周边虎狼环伺,手底下却尽是些歪瓜裂枣……拿这货开局,绝对是挑战游戏的地狱级难度。

在《三国志11》中,公孙一家的数据实在拿不出手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今辽宁辽阳)。他曾担任过玄菟郡小吏,后被举荐为尚书郎、冀州刺史,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此后的汉末乱世里,公孙度与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世袭辽东太守一职近50年,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被司马懿所灭。

那时候的辽东,可不是今天那个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的“辽老大”,要论起穷乡僻壤来在当时倒是可以数第一。所以尽管当时的中原各路诸侯相互攻杀得热火朝天、人脑子快打出狗脑子了,却从来没人对辽东的地盘产生过兴趣,这让公孙度感到十分的孤单寂寞冷。

比如横扫了北方、手握天下半壁江山的曹操,对辽东也只是想通过封官许愿的方式“和平演变”一下。一旦被公孙度所拒他也就绝了这个心思,说白了还是瞧不上那个破地方:

“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宁乡侯封弟恭。”(《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不过俗话说得好:破家烂罐值万钱。别人瞧不上辽东这块破地方,公孙度却不气馁,非常想在乱世中作出一番事业。不过瞅瞅身边的邻居,无论是前期的公孙瓒、刘虞、袁绍还是后来的曹操,好像哪个他都惹不起;跟他隔海相望的孔融倒是个软柿子,不过这个让过梨的家伙名声太大,招惹了也不好收场。

不光是公孙度,像公孙瓒、刘虞、马腾、韩遂这样知名度不太高的人物都没少撵着胡人的屁股猛打

既然国内的邻居都脾气大、惹不起,那就去欺负一下外夷吧。

当时在公孙度的外国邻居中,东边的高句丽和西边的鲜卑比较强大,夹在中间的扶余国经常挨欺负。于是公孙度就把他家的宗女(《隋书》记载为公孙度之女)嫁给了扶余国主尉仇台,这几乎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鲜卑和高句丽人——老子就是要搞事情!

高句丽王伯固吓坏了,赶紧来拍马屁——在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派人相助。不过这微不足道的举动显然无法填满后者心中无穷的欲壑,其后他还是“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引用同上)

不过史书上没说公孙度怎么收拾的高句丽,但显然干得还不够彻底,所以他的儿子公孙康还得再接再厉。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起初小康跟老度一样不安分,“恃远不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不过很快在曹操强大的威慑下老老实实投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公孙康乖乖的宰掉了袁尚、袁熙以及乌桓单于速仆丸,并将首级献给曹操。老曹大喜之下,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

从一方诸侯变成了曹家的臣属,公孙康显然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便学他老子拿外夷出气——两年后,公孙康出兵攻打高句丽,攻陷了后者的国都,将其子民聚居的村落统统焚毁,高句丽王伯固的长子拔奇率部属3万余人投降。

公孙度父子在当时实在算不上什么人物,不但史书中的记载寥寥无几,连画像都找不到,只能拿游戏图片凑数

被姓公孙的翻来覆去的暴打,还险些亡国,所以高句丽人恨死了这帮凶狠霸道的辽东土著。所以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勾结吴国又自立为燕王,引来魏国大军讨伐时,高句丽人也哭着喊着非要来插一手、报个仇不可。不过魏将司马懿干掉了公孙渊后全盘占领了辽东,没给高句丽人半点好处,这就让他们很不开心了。高句丽人就这毛病——你要是一直揍他,他就会很乖;要是稍给点好脸,他就立马忘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于是高句丽人开始骚扰辽东,结果几年后就迎来了毌丘俭的灭国大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