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幸聆听了由闫艳丽老师主持,由糊涂群主主讲的《基于一线教师的课堂观察》,听完讲座,感觉这个主题以及糊涂群主所讲内容,特别接地气。
听着这个讲座,很容易让人想到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的心理。但凡讲公开课的教师,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思想,这种完美,一是体现在课堂环节的完整上;再就是体现在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上,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预设好了几个固定的问题,甚至在正式“出场”前,不知道在班里都已经捋顺几遍了。大部分孩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精心设计的课堂已经了如指掌,感觉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抑或是学生读得很大声,缺乏真正的思考,因为老师已经安排了“要配合好”,有的老师可能还提前告诉孩子某个问题设定的“标准答案”。第三点原因,就是怕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在听课老师或者领导面前失了颜面,怕“老脸”没地方搁;最后一点,也是大多数老师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愿意讲公开课的原因,怕被听课教师评舌论足,其实有的讲课教师,讲完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作为新教师,可能害怕其他老师评论,因为真正评起来课时,大家的语言可能比较犀利,这样新教师的一节课可能被评得体无完肤,当然新教师受挫能力、调适能力比较强的,在消化、吸收建议的同时,会进步得比较快;作为老教师,可能他/她让你评评这节课,多半可能不是真心话,他/她,其实是想让你对自己的这节课夸奖两句。对于评课教师来说,老教师评的课,基本上都是套路,新教师,从心理上感觉,他/她是刚入职者,怎敢轻易评价“元老级”教师的课?真有种不敢轻易造次的心理。所以,平时的讲课、听评课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性、客观性,也就失去了教研的本真意义。
这样一来,以往的讲课、听评课活动的弊端很自然就显露出来了。而糊涂群主所讲的《基于一线教师的课堂观察》不但罗列了这些假象,还注入了一种新的思想:观课,观的重点不是这节课的好坏,而是一节课中的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故事所蕴含的教育哲理或者所代表的教育现象,然后观课教师就该片段或教育现象,阐述或表达如果是自己,我会怎样处理?我这样处理的原因或者是理由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远远大于直接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同时,也更有利于授课教师接纳你的建议,大家交换的不是上课的技巧或技术,而是建立在观课基础上的反思,这不但达到了“议”的目的,同时还收获了不同观课教师的同课异构的思路,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课堂新建构。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建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功运用了“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一经运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正效应。长此以往,教研对教育质量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质量想不提高就难。
“活到老,学到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用教育新理论,武装头脑,做一名“头脑不简单”、有思想、有内涵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