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辉2024年9月29日工作日志
今天我看到了一段话:“有人认为教学是说话的艺术,其实不然,甚至正好相反,教学其实是倾听,教师要放慢语调,放低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每个孩子的声音,倾听到他们对求知的渴望。”当一个孩子轻声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要说“请大声说一遍”,而应该说“刚才听到很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再听遍”。这句话真是令人动容。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而且这种听不光是要听话的内容,还要听其中的感情,画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中间不单是信息的传播,还有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反思自己的课堂,在遇到学生因胆怯而低声地发言时,我总是习惯性地要求他们“声音大一点”“表达再清楚一点”,我认为这是一种鼓励,但恰恰是对孩子的“不理解”。是我没有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没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
学会“倾听”的教师,对每一个孩子是充分尊重和信赖的,这样的课堂氛围是润泽而和谐的。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验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存有热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