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带有魔咒的话,伴随了张爱玲一生。
那个叫张爱玲的女子,着一袭旗袍,罩一件风衣,拖一个拉杆箱,孤傲而苍凉,行走于民国迷蒙的烟雨中。
夜听张爱玲,百般滋味,如鲠在喉……
生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的身体里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但是,却是童年不幸,父亲抽鸦片,赌博,纳姨太太,嫖妓,后来甚至对她家暴。而作为新女性的母亲,看不惯父亲的颓废,抛下一双儿女,几度留洋,直至定居海外。
世事变迁,聚散离合,父母婚姻的不幸,注定了张爱玲苍凉,冷漠的童年,注定了她不能如常人一样看待人生,也为她日后的遇人不淑铺下了浓厚的伏笔。
“在他面前,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个童年没有爱,却努力想“学会生活学会爱”的女孩,在她23岁时遭遇了比她大14岁,尚有妻室的胡兰成。正是这个男人,给了她一生都无法承受之痛。令我奇怪的是,这个孤傲的女子,在她20岁的时候就懂得“每一段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的”,唯独面对自己的感情,却是如此的卑微,单纯和热烈。
胡兰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大处卖国,小处风流成性,十足一个文化汉奸,文化流氓!他一方面允诺张“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如果亲们都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你们还会喜欢它吗),一方面广交女友,甚至狎妓。在和张结婚后不久,得遇17岁女护士小周,又与人家共结连理。甚至在逃亡生涯中,又恋上诸暨的一个范姓寡妇,两人同床共枕走天涯。
而聪敏如爱玲,岂会不知?她一方面承受汉奸之妾的骂名,一方面数次寄钱接济他。甚至连范寡妇堕胎的手术费,胡兰成都写字条向张爱玲索取,张除了给予,只有沉默。也许,此时的她只是不想落井下石。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而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短短的一句话,道尽了张内心的决绝和苍凉!等时局已定,胡兰成终于安定下来之时,张爱玲终于给他写去了寥寥数语,并随信给胡寄去了30万,那是她两部片子的稿酬。心疼之余,我只有深深地敬佩,这样的决绝和侠骨,如此华丽的转身,岂是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能诠释的?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我亦不能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短短的三年,胡兰成的背叛和薄情,让张爱玲一辈子都失去了爱人的能力。虽是众生皆苦,但这苦却是如此地不公平。胡兰成活到鹤发童颜,而晚年的张爱玲却是鸡皮假发。
随后,张爱玲整装离开上海这个伤心地,辗转香港,最后来到美国。在美国,她最引以为自豪的作品却惨遭打击,一部部作品被出版社拒绝,爱玲羞愤交加,内心越发悲凉。居无定所的她,申请在一个文艺营借居。正是在这里,她得遇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一个大她30岁的穷困潦倒的德国浪子艺人赖亚。那年,张爱玲36岁。
我始终无法理解张爱玲的初衷,许是内心苍凉的她太需要温暖,许是孤傲的她原本也渴望平凡的家庭生活。亦或许是赖亚“灿若莲花的弹簧之舌”感染了张爱玲,给她带去了短暂的快乐。总之,在冬夜的几次围炉夜话后,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为他打胎。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两个月,赖亚就中风了,直至他去世,整整十年,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全靠爱玲卖字为生。爱玲一边辛苦码字,一边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此情此景,已不能用辛苦两字来形容了。我不知爱玲可曾有过后悔,我只知道赖亚中风后,她有数次机会可以回台湾或回国,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可是爱玲却选择了坚持,坚持担负起养家和服侍丈夫的责任,直至十年后赖亚去世。
唏嘘之余,我只能自慰,童年也好,胡兰成,赖亚也罢,也许,这些都只是张爱玲在生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赖亚走后,张爱玲对人越发冷淡,为了躲避熟人的骚扰和陌生人的窥探,她不停地搬家,就连自己的姑姑和弟弟都不再相见,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逐渐包裹了她……那袭袍上的跳蚤最终摧毁了她的心灵,袭击了她整个晚年,让她不得安宁。最终,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一个家徒四壁的寓所内孤独谢世,7天后才被人发现……
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那个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一代才女张爱玲走了,她活在薄情的世界里,但她留给我们的文字却是犀利而又深情的。相对于三毛,她活出了人生的高度与深度。
张爱玲走了,着一袭华美的袍,但愿这袭袍上没有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