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家庭及其他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联结提供了他们一生社会关系的基础。
依恋:形成社会联结
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时,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得到安慰。这是儿童和社会上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底层基础。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一岁儿童会典型地表现出依恋四种类型中的一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安全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会来到她的身边。
回避型依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不寻求接近母亲。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矛盾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她。
混乱依恋型,在这种依恋风格中,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母亲回来时接进她却不看她。他们可是能是安全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当然,对于婴儿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儿童,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可能表现相当好。
形成依恋的互动:父母的作用。
母亲和依恋。对婴儿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是安全依恋型婴儿母亲的共同特点。此类母亲知道婴儿的心情,而且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她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能够回应婴儿的信号并不能区分依恋类型。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安全型依恋的母亲提供适当水平的回应,母亲或者照看者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比如:婴儿哭了,他表达的是想得到关注。相匹配的回应是和婴儿聊天。过度或不足的回应是忽视他们的行为线索,给奶也不吃,还是一直喂奶。母亲的回应方式基于自己的依恋模式,来自于她们自己的母亲,是代代相传的依恋模式。
母亲对婴儿的行为至少在部分上是对婴儿提供有效线索能力的回应。同时,婴儿传达出何种信号可能部分地决定了母亲有效回应的程度。
父亲和依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的表达对于孩子情绪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母亲的依恋和对父亲的依恋有所不同吗?一方面面对不寻常的应激环境,婴儿会偏好向母亲寻求安慰。另一方面,母亲和孩子在一起花更多的时间在喂养和直接的养育上。相反,父亲花更多的时间和婴儿玩耍。第三,父亲和孩子的玩耍更多的身体的,打打闹闹的活动,母亲更多的是言语元素的游戏或传统的游戏。
不同的社会环境在养育孩子上有相似性和差异性,那么不同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依恋的?
婴儿的互动:发展工作关系(为什么和父母的互动是工作关系?)
在婴儿期,关系的发展基于哪个过程?一方面,父母(所有成年人)天生对婴儿敏感。这样的反应可能有助于诱发出养育行为,并激发社交互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文化中,母亲都是以一种典型的方式(婴儿指向的言语)和婴儿相处。
在婴儿和父母互动过程中,有两种互动方式:一种是相互调节模型,一种是交互式社会化。
相互调节模型,在此模型中,婴儿和父母学着沟通彼此的情绪状态,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当婴儿和父母互动时,他们对彼此发出信号的一个方式是通过面部表情。例如:母亲看起来很高兴,婴儿也显得更加快乐,并且用更多的时间注视母亲。另一方面,当母亲不快乐时,婴儿倾向于用悲伤的表情进行回应,并转过身去。
婴儿的依恋发展是对其周围人们行为的反应。另一方面,存在交互式社会化,婴儿的行为引起父母及其他照看者做出进一步的反应,而它反过来会引发孩子更进一步的回应过程。然后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下去。例如:婴儿在摇篮中哭,妈妈抱起来,她停止哭泣;妈妈把她重新放到摇篮里,她又开始哭泣起来,妈妈不得不把她重新抱起。父母和婴儿的所有行动和反应导致了依恋的增加,当婴儿和照看者通过这种方式沟通彼此的需要并相互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彼此联结得到锻造(啥意思?)和强化。
婴儿和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间的互动
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同伴交往的影响对同龄人占40—50%左右。每个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婴儿与他的同伴怎样交往?在生命的早期,婴儿得确对同伴的出现有着积极的反应,而且这是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最初形式。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他们看见同伴会微笑,大笑并且发出声音。比起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他们对其他婴儿的注意也要更多过镜子中的自己。婴儿的社会交往水平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9—12个月大的婴儿相互展示和接受玩具。在社会交换中,儿童将会试着引发他人的回应,然后对这些回应做出回应。14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学着彼此模仿。研究已经识别出大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与天生模仿能力有关。比如镜像神经元,它们不仅在个体实施某个行为的时候放电,而且当个体只是观察另一个个体同样的行为时也会放电。这可以帮助婴儿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建立心理理论(心理如何运作)。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都需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