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一部老港片-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影迷评论许鞍华是香港之幸,也是我们中国电影仅存的暖光之一。果然,不刻意、不用力、不煽情,整部电影只是在平平淡淡叙事,表达最简单的感情,恰是这种简单的真实,也最能击中你内心那一片柔软的地方。
整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主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
桃姐自幼家贫,13岁就被安排到罗杰(男主人公)家做佣人,照顾了他们四代人,电影出场的时候她已经70多岁了,体弱多病、步履蹒跚,但仍然细致入微地照顾罗杰。后来因中风行动不便,不想拖累工作繁忙的罗杰,便主动要求住进敬老院。此后,罗杰开始恩情反哺,尽所能的陪伴照顾桃姐直到她生命的最后。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叙事真实,众多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比如:
罗杰做过心脏手术,馋嘴的他忽然想吃牛舌,因为好久都没吃过了,桃姐担心他的身体,就劝他说,好久没吃就不要吃了嘛,嘴上这么轻叱着,当罗杰出去工作的时候却又忍不住在家里做卤牛舌,葱姜蒜爆香,加以各式卤味,然后牛舌入锅。罗杰是吃她做的饭菜长大的,他喜欢的口味桃姐一清二楚。
再比如罗杰说他来出去敬老院的钱,桃姐一摆手,不用,她自己有钱;
罗杰说要买个手机给桃姐,有事直接打电话给他,桃姐又是一挥手,说不要浪费钱了,自己都不会用;
罗杰带桃姐看牙医,并说给她做一副假牙,可她依然是摆了摆手,不用花那个钱,嘴里还念叨着,烂扇无风,人老无用,几万块钱做一副假牙,又用不了多久。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我的奶奶很像她。
奶奶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儿孙。小的时候奶奶最疼我,她永远记得我的喜好,我的口味。她不想让我为她花钱,为她耗费精力,她表达爱的方式就是饭桌上那为我定制的味道,吃着那些饭菜就觉得踏实,仿佛是从胃里暖到了心里。
记忆中奶奶每天唠叨最多的就是吃饭,总觉得我吃不好,总觉得我是小孩子,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记得我从小到大喜欢吃的每一样东西,而她自己有什么不舒服的从来不说。一提到花钱,她也是手一摆,拉住我就开始撒谎。印象中这几年她跟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没事,我不喜欢,我不需要。
罗杰说,有时候觉得,我跟桃姐都很幸运。前几年我做心脏手术,那时候桃姐建建康康地照顾我。如果不是她,我不会好得那么快。现在她中风了,我也有时间可以健健康康地照顾她。
看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每次回家看到日益衰老的奶奶都只能无可奈何的心疼,我很羡慕罗杰,在桃姐生命的最后阶段能陪伴着她,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在异地工作,甚至没有看到最后一眼。
人生所争的一切不过是图一个这样的时刻:平平淡淡的真,安安静静的情。
最终,我们都不得不面对“桃姐”的渐渐老去,直到她们留给我们一个怎么追都追不上的背影,到那时候你会发现记忆力的味道再也追寻不到了,在外打拼的日子里,半夜醒来,总感觉胃里少了些什么,我们不是胃里空了,而是心里少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