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什么 ?
做为家中有高二学生的家长,我想我对手机这个“人体第二器官”还是有发言权的。
“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们意义。”
所以,你手机是“敌” 是“友” ,决定权在你手上,你说了算!
这个你其实指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果去深入了解“手机上瘾”这件事,就会发现,手机上瘾不是导致影响学习和亲子关系的原因,而是因为亲子关系出问题的结果,怎么理解?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手机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内容,作为一个孩子,特别是小一点的孩子的世界里,一定有很多更好玩的事情,比如:户外爬山,奔跑打闹,游戏,电影,纪录片,读有趣的书,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等等,这些事情没一样只要能投入的去玩,去体验,每一样都比手机要好玩的多。
那么,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为何还是有很多的孩子沉迷手机和游戏呢 ?因为没有陪伴,没有专注的沉浸式的陪伴,做未成年人,每天应付各种生活难题就已经焦头烂额了,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状况,各种做不到让我们满意的“缺点” ,且不说还有多少心思能陪伴孩子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就连好好说话都变得十分的困难,“陪伴”这个词说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
既然有个手机可以稳住孩子,自己又能落个轻松,那么按照人类的本性处理问题自然是最轻松最爽的,太少有人懂得这样下去对孩子产生的长期影响,毕竟我们的本能就是目光短浅,及时行乐,所以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当初我们是怎样陪伴孩子的,用我经常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回到故事里,女儿对手机的上瘾程度是没日没夜,这里的原因也许更复杂,压抑,缺少温情的家庭环境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一个不够安全的环境里,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紧要的第一步一定是先满足安全的需求,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不安全的时候,启动的是情绪脑,情绪脑处理危机的方式和动物是一样的“打,逃,僵住(麻木)” ,所以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孩子内在的愤怒,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友好的沟通方式,同时很难和父母配合,总是不自觉的想要和父母对抗,家庭内部矛盾可以说是一波接一波,走向恶性循环。
解决手机上瘾的问题,本质上要解决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孩子做有趣好玩的事情。通过同理心倾听一点点的去疗愈孩子内在的恐惧(所有的情绪本质上都是恐惧带来的)让孩子整个人都松弛下来,内在才有力量去对抗手机带来的“多巴胺上瘾” 。
所以我给到的建议是,既然手机是爸爸买的,眼下孩子对手机确实有上瘾的迹象,那么就要由爸爸提出,没有和妈妈商量就买手机这件事情是爸爸错了,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它对女儿成长的长期影响,所以现在要决定要手机收回。孩子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爸爸这个时候也可以温和而坚定的表达,女儿尚未成年,父母对孩子负有责任,同时表达父母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全不让孩子玩手机,反而是为了让女儿找到一个方法,更愉快的,有节制的玩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影响了当下的学习甚至是未来的人生(可以找一些关于手机成瘾的案例分享给孩子,但是也不需要太过于耸人听闻,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是愿意配合的,方法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之间是否可以温和而坚定的和孩子对话,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管理好父母双方对对方的不满情绪和评判,一场谈话要控制在45--60min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就暂定,未完成的部分,下次继续。
同时,要有文字记录,一来孩子会感觉这个事情很重要,因为爸爸妈妈很认真,二来也是为了后续跟进反馈成果,同时如果需要多次沟通,记录也有利于继续话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在问题之外。
孩子身上的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并且讲压抑在自己内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化能量向外攻击,攻击谁呢? 自然最好的选择就是年幼的孩子!
孩子弱小没有反击能力,孩子尚未独立不会离开自己,是安全的!
殊不知,我们为孩子长期营造的家庭氛围,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对话,表情,肢体语言等各种信息)都会随着岁月的流转,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们自己活不好,就不要指望孩子以后能有多好!
我们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多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自己不读书,不运动,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而已!
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