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阳明已经有几年,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在阳明传记,阳明语录中出镜率最高的词语。
心学,心上的学问,心上有什么学问?为什么要研究心上的学问?这世上的物质千奇百怪,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很多种类,这种种划分方法也是客观存在,比如我们把陆地分为七大洲,按照皮肤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有一种分法大家很少用到,世界其实可分为有两样东西人类和人类之外的自然界。
心学是人类的学问,再确切地说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学问不用外求,我们本心就知道善恶是非。我们生而具有良知,我们做错事,做了对他人不好的事,是我们的良知被私欲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这个也是就社会关系说的。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到了四十岁就无所不知了,一个音乐家到了八十也不会对物理知识讲的头头是道。那么怎么理解四十不惑,孔夫子作为千古圣人,说这个一定是深思熟虑,有依据的。
结合阳明先生的学问,我突然发现想通了。现在也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我们人类只要你在这个群体里正常生活,到了这个年龄你内心的良知已经成型。你已经可以用这个社会烙印在你心上的良知去分辨世界,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怎样做是对的。所以阳明先生说人人都是圣人。我们谁不知道乘车应该给老人孩子让座?人多应该排队?吃饭不浪费?不贪污不受贿?孝敬父母?那些被判刑的人到了监狱恐怕也是希望狱警对他们好一些,也就是要有良知,当他们用武器伤害别人时,他们难道会不知道这是错的?他们肯定不希望狱警天天用警棍伺候。甚至小到早睡早起,刷牙洗脸,不吃垃圾食品这样的小事。所以人们说人要自律。自律,自己去遵从内心的律条,这个内心的律条就是良知。
四十不惑,孔子这里应该是说给自己听的。那是圣人的标准。我们常常被私欲蒙蔽,在离开这个社会时才会想如果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不这么过一辈子。
现在网上很流行穿越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我更喜欢看现代的穿越或者叫复生。有一个小说的主人公叫夏想,谐音就是瞎想。这个夏想人生不得志,贫困潦倒。一梦惊醒人生就像开了挂,二三十岁,娇妻,财富,地位,事业顺风顺水,如日中天。
我们谁也不会穿越,谁也不可能从新活一会。康熙也只是感慨“我还想再活五百年”。我们如不想人生有遗憾就要在不惑之年真正不惑。也就是致良知,这个知,切记是良知。致就是去践行。知行合一,这个知也是良知,按照你内心判断的正确的去做。
怎么去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