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可以过来抱抱我吗?”坐在沙发上的乐乐不开心的说。
“要抱抱”不是每天早上醒来后才要做的事吗?我奇怪的想。吃完剩下的两口馍,我坐到沙发上抱了抱他。
“乐乐,我们吃饭?”我看着他问。
“妈妈,咱俩能不能骑住电车出去转转?”
我看到乐乐的脸上流露出有点害怕的表情。
“好,出去转转,回来再吃。”
乐乐,一定有什么事情,我心里想。
果不其然,刚坐上电车,乐乐便说:“妈妈,其实,我想让你带我出去转转是想和你分享一下我不开心的事情。”
“好呀,我很愿意听你的分享,我会认真倾听。”
“你还记得我最害怕的两件事吗?”他在考我。
“是黑和怪兽。”
“是,这和我昨天晚上做的梦有关。”
“哦,昨天晚上你做了什么梦?”
“是可吓人的梦”乐乐说。
“昨天晚上的梦让你很害怕?”我反应他的情感。
“是啊,我都不敢在家了,所以想让你骑住电车出来,缓解一下情绪。”
“哦,你梦见了什么?”
骑着电车向桥的方向行,秋风微凉,路上散步的人也都加了衣裳;乐乐给我讲了两个好长的梦;
大意是,第一个,乐乐和他的好朋友在我们家玩,好朋友的爸爸变身怪兽,和他们作战,他们把战场又挪到了家附近的学校的一个小院里,乐乐和好朋友,被其它的怪兽用绳子绑住了,朋友爸爸这个怪兽是好的,给他们解开了,他们正要跑,坏怪兽发现了,就追他们,他们就一直跑,坏怪兽就在后面追,还说,把乐乐和朋友的爸爸妈妈也抓走。第二个梦是,在楼下的墙角处,他看见有丧尸,很可怕的样子,他吓醒了。
我一边听,一边给他简单的回应“嗯,哦,嗯,嗯,嗯”
以便让乐乐知道我在认真倾听。
到了桥上,乐乐的梦讲完了。
“妈妈,刚才在家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昨晚的梦,还有丧尸。”
“一想到这些,你就很害怕?。”我问他。
“我感到很害怕,我担心你和爸爸被抓走了,剩我一个人,我也很害怕看见丧尸,我也不知道咋解决,说出来,看妈妈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我缓解情绪?”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在现实中看到的或梦中的可能是扭曲的,无奈他偏偏就相信。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安心、踏实的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无论我多努力,我也依旧左右不了他的观点。
孩子的记忆和想法我无法抹去,可是,我有办法改变。
我想到了鼓励咨询课程里用到的魔法棒。
我把电车前面喝剩下的半瓶水递给乐乐说:“乐乐,我们做个游戏吧,现在这个水瓶就是魔法棒,他很神奇,是能改变一切的魔法棒,你挥动它,你想用它来改变你梦中的什么?”
乐乐挥动一下水瓶大声说说:“我要把丧尸变成一头猪,让它滚出我的大脑。”
“你是想让它跑着滚走呀还是让它飞着滚哪?”为了帮乐乐把“恐惧”看的更具体,我给他了有趣的选择。
没想到他一边说一边挥动着手中的水瓶:“让他慢慢的滚,一点点的滚出我的大脑,滚到美国,不是滚出世界,不让它来吓我和所有的小朋友。”
“哦,你想让它变成猪一点一点滚出你的大脑,滚出世界,你和小朋友们再也不会因为它而害怕?”
“嗯。”
我问:“”乐乐,现在它还在吗?”
“还在,不过小了一点了。”
“哦,你看着小了,你可以尝试继续挥动魔法棒。”
“我希望丧尸变成小蓝猪,滚得远远的,看不见它,拜拜,再见,永远不见!我要把你从体内呼出去!呼!呼!呼!呼!”乐乐说完,在深呼吸!
“拜拜!呼!呼!呼!”站在桥上,迎着秋风,望着远处的河水,我和乐乐在做深呼吸。
“乐乐,现在它小点了吗?”
“妈妈,这次又小了很多,一开始像黑乎乎的一大块,现在剩一点点了,一个小黑点,我的魔法棒还真管用。”
“嗯,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吗?”
“知道了,我就用我的无敌魔法棒,可是妈妈,如果在学校里的时候,又想到了可怕的画面,怎么办?”
“你说呢?”
“我可不可以把我的铅笔当魔法棒?”乐乐 兴奋的说。
“这个办法不错,当然可以。”
“我们回去还是继续转呢”,走到十字路口,我问乐乐。
“再去北面路上转一圈就回家,我再用点时间把心里这一点点黑东西变走。”
天色逐渐变暗,我们顺着有路灯的路回家,乐乐让我分享我的开心事给它听,当我说到中午接他的时候,一看见他就很开心,他也很开心的抱着我;当我说到昨天在火柴公益上抽中了大奖,他也跟着我激动和期待奖品赶紧寄回来……
走到大门口,乐乐提出说要去喊正在加班的爸爸一起回家,我在大门等了一会儿,看到他和爸爸一起出来,我们一起回家,我想,乐乐是希望有安全、勇敢和力量的陪伴!
回家,吃晚饭,开心写作业。
看着乐乐小小的背影,我深深的触动:
可能很多孩子都和家长说过:怕黑、怕魔鬼、怕怪兽、或者不敢一个人睡……想想我自己小时候就怕一个人走夜路,怕坟。其实,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都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情绪,而对孩子说,这种恐惧情绪就更加的严重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对于环境的安全感也越来越足,对未来的恐惧情绪就会慢慢减轻。
不过,对于恐惧,孩子的本能是想屏蔽这些感受,避开不太愿意谈,有时候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恐惧到底是什么感受,可能只是感觉不舒服,有的孩子会说肚子疼,头疼;这需要我们家长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接纳,而不是孩子委屈掉泪时,就说“哭什么哭!”;孩子愤怒的时候,制止孩子“不许发脾气!”;孩子害怕时,否定孩子“有什么可怕的,不就是个……”或者贴标签“胆小鬼”,“爱哭鬼”,“气筒”。这样,孩子有了情绪可能也不敢和家人表达,情绪的能量无法流动和释放,要么压抑在自己的心里,积压久了,就爆发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
孩子能和我们说自己的情绪是处理孩子情绪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孩子说的时候,认真倾听,用反射式倾听,来反应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得到被理解;轻微的负面情绪到这儿就可以了,看见——允许——共情;但是如果是稍微程度深的情绪,就要尝试用情绪疏导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魔法棒就是一个帮助孩子梳理恐惧情绪的有效方法。
魔法棒绝不是小儿科的游戏,而是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魔法棒”只不过是用形象的比喻,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改变的是旧有的想法(认知),孩子想着怪兽回来抓自己和爸爸妈妈,孩子想着丧尸是回来害自己的;孩子想着弟弟或者妹妹一出生,妈妈和爸爸就不会再爱我了……
是啊,我们总会怀疑很多,我们是否质疑过大脑中的认知有偏差吗,这些固有的认知都对吗?不见得,阿德勒说:孩子从小都在不断的做决定,对于自己好还是不好;对于他人,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对于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这些想法不断叠加就成了一个人的信念,信念又不断叠加就成了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如果没有后天的不断学习成长和突破,我们成人的躯体里,装着的很多都是童年时期的信念,这些信念,形成庞大的潜意识,成为我们的惯性,本能的推动着是我们的言行。
恐惧,成人的世界里当然也有。除一些应激反应外,很多是和我们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信念有关。魔法棒,改变认知,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