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内容:第十七章 教育与传承(136-143 页)
❓今日导读问题: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教育,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存在要求的重要性?
💬今日思考问题:考虑到历史教育的多维性,我们如何平衡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历史情感的激发?在教育传承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近几年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毕业十年后、二十年后处于一种怎样的道德水准,是影响其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历史教育应该成为公民教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义不容辞。
(一)历史教育的本质使命是立德树人
历史教育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承担培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任务。明确统编教材的新的价值主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历史学科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单元教学的价值引领以及每课时应该突出的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我们要引导学生探寻其价值取向;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与学生一道去汲取其文化营养;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要与学生发现其真善美、摈弃假恶丑。
(二)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历史是人文学科,真史学乃人学,真历史教育乃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人,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历史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服务人生为准则的。
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的历史课程,毫无疑问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运用唯物史观解析人与国家、人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个人、家国、天下的情怀,从而养成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负责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生在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精神自由、自强不息、思想独立、积极乐观、坚忍不拔、自信自立、心地善良的个人品质以及关怀生命、关注环境、合作共享、宽容感恩、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这些个人品质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历史课堂应该是“人”的课堂。历史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历史课堂应该见到人性的闪耀,智慧的火花,理性的思维,睿智的见解。
认识史实远比史实本身重要。怎样评判历史,比知道多少历史知识更为重要。
以历史价值引领历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从“见贤思齐”、“仁义礼智信”、“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修身之法“”有“孝悌忠信”、“家和万事兴”等齐家之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高贵节操,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情怀,有“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社会担当……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自身、家国、人类世界、自然世界;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辨别真伪,“以史为鉴”,去认识人生、社会、世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