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潜力的,可是平时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才谓之曰:潜。
提起背书,学生表示很头疼,其实背书并不难,难的是兴趣和毅力,或者换位思考,动力和压力。
我工作时有一位刘姓学生,整日睡觉,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度日。一日,班级搞演讲比赛,他依然热情全无,一个人自顾着听着单放机,我很生气,扯下耳机,把他那台索尼的单放机给没收了,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他一跳,等他反应过来,表示不认可,说是演讲又不是上课,我很生气,坚持要没收,他也无可奈何。
第二日早读,任务是一篇新课文《劝学》的预习朗读,他一开始仍然没精打采的趴着,还有15分钟时,好像突然醒了,想起了单放机的事情,就到讲台前跟我要。
我让学生停下来保持安静,高调的宣布:刘某某想要回单放机,可以,只要在下课前背上《劝学》。他情绪激动,说:“这哪背的上啊?”我态度很坚决,背不上单放机永远没收在。没办法,他回到座位上,很是煎熬。还有五分钟下课,他突然走上讲台跟我说背上了,我表示不相信,同学们也认为不可能,他们也刚开始预习而已,大家满是期待的看着他,结果他还真的顺利的背下来了,虽然有些地方背的不熟。
瞬间班级里的空气凝结了一般,过了一会儿,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我也很激动,说刘某某真的很不错,非常有语文天赋。
自此以后,语文课上,刘同学跟打了鸡血一般,再也不瞌睡了,不过其他学科的课上还继续睡觉。班主任兼数学学科的彭老师向我抱怨:数学课上,刘同学如果只是睡觉也就罢了,他竟然被查到在数学课上偷偷的看语文书。说的我竟然感觉有点开心。
自此以后,刘同学的语文成绩也排名靠前,看到我也笑容可掬,再也没有先前敌对的感觉。
人一旦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兴趣动力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不过潜力发现的过程,往往是压力所致。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夜晚一人被狗追,前有围墙,那人竟然一跃而过,第二日再跃,却怎么也跃不过去;当你单手在悬崖峭壁之上,你看看下面的万丈深渊,竟然一只手就把自己拉了上去,而平时你双手引体向上可能一个也做不了。这两个说的是身体的潜能。
再回到背书的问题,只是压力没到,设想一个不可能的场景,当你背不上书,就会被杀头,前面没有背上的,已经有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前面,估计你瞬间就记住了,当然这是一个假设的不可能的出现的场景,开个玩笑而已。
人有很多潜能,有些潜了一辈子,也没有被发现;而有些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被发现了。
其实不试试,哪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只要自己想干的或者必须要干的,就拼尽全力去干,哪怕你焦头烂额,或许就会柳暗花明了……